■ 杨涛 报道
国庆后的川煤集团达竹煤电公司小河嘴矿区喜讯连连。
根据国家《关于推进小型煤矿机械化的指导意见》和四川省《小煤矿安全高效矿井考核验收暂行办法》的标准,达州市考评认定小河嘴煤矿达到小煤矿机械化建设标准。
10月18日,小河嘴煤矿第六个大倾角极薄煤层综采面——2018(22)综采面顺利投产,首日产出商品煤1100吨。
截至10月21日,小河嘴煤矿实现了连续安全生产3075天,是达竹煤电公司目前安全周期最长的生产矿井。
如果让时光倒退八年,谁能想到生产地质条件复杂、煤炭赋存条件差、开采极为艰难的小河嘴煤矿能有今天。
从放炮落煤、手工攉煤、事故多发、生产效率低的小煤矿到自动控制、机械采煤、环境优美、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矿井,实现这个转变,小河嘴煤矿靠的是机械化发展这条必由之路。
破解极薄煤层开采“瓶颈”制约
1989年建矿的小河嘴煤矿,投产之初,经历了1992年的市场低迷、1994年的停缓建,加上煤炭赋存条件差,沿袭放炮落煤的落后开采工艺,开采极为困难,被喻为“夹缝里淘金,骨头缝里剔肉”。
落后的生产方导致事故多发,人心思走。生产效率低,开采成本高,安全没有保障,职工留不住,煤矿谈何生存?谈何发展?那些年,生存的艰难压得小河嘴人喘不过气来。小河嘴煤矿的路在何方?
2005年,川煤集团宣告成立,小河嘴煤矿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发展机遇。小河嘴人清醒地认识到,要走出困境,就必须励精图治,负重前行,坚定不移地走机械化发展之路。
小河嘴煤矿煤厚在0.3到0.75米,煤层倾角在8到45度之间变化,这样的条件长期以来被视为机械化开采的“禁区”。
2005年3月,该矿在1015(21)工作面引进BH30/2×132型刨煤机,因技术不成熟,井下地质条件复杂,水土不服的机组在一片“杀机”之声中,被迫下马。
2006年5月,该矿经过多方考察,决定引进重庆永荣生产的爬底板采煤机。一时间,各方质疑声、反对声四起。
面地质疑和反对,该矿召开了发展机械化动员大会,展开机械化大讨论活动,并号召:不搞机械化路只有越走越窄,我们必须闯机械化这条路,我们一定要有这个信心!
2007年11月,该矿在1015(22)采煤面引进了第一台MG100-TP型爬底板采煤机。由于煤层极薄、起伏变化大,该机断链、啃底、下滑,机组故障频繁,难题一个接着一个。
关键时刻,矿长和技术人员班班蹲点,现场解决技术难题。经过2个月的磨合,2008年3月,1015采煤面产煤8752吨,创下了建矿以来单面月产新纪录。
初尝极薄煤层机械化开采甜头,该矿乘势而上,在当年6月、12月和2008年7月先后又在另外三个采煤面装备了3台MG100-TP型爬底式采煤机,在达竹煤电公司首个实现了大倾角极薄煤层100%机械化采煤。
相比于炮采,机械化开采产量提高了36%,工效提高了35%,平均每个采煤工作面减少用工14人,矿井产量从2005年的14万吨提升到2008年的25万吨。
随着机械化步入了良性轨道,2009年初,该矿推行了减面增效,将原有的4个采煤面减为3个,工作面减少了,原煤产量反而上升,回采工效由2005年的2.8吨/工提高到2009年的7.2吨/工。2009年,矿井原煤产量首次达到了30万吨。
从电牵引采煤机
到电液控综采机组
随着机械化开采的推进,带着梦想上路的小河嘴人将爬底式采煤机功率小,不能安全高效的问题作为攻关方向,联手科研院校、煤机生产厂家踏上了艰辛的产学研探索之路。
2010年8月,由达竹煤电公司与辽源煤机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国内首台MG110/130-TPD型大倾角极薄煤层电牵引爬底板采煤机在小河嘴煤矿煤厚0.56米、倾角32度的4026(22)采煤面投入工业性实验。
该机组采用四象限变频电牵引,具有采煤机左右方向的互换和小摇臂有级调高以及遥控离机操作等功能。是达竹煤电公司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采煤机研制项目,被列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研究指导性计划,承载着达竹人大倾角极薄煤层机械化发展的希望。
工业性试验是艰苦的,经过数次技术改进,大倾角极薄煤层电牵引爬底板采煤机工业性试验在小河嘴煤矿取得成功。该机组具有性能稳定、爬坡力度大、操作安全简单等特点,单面最高月产达9888吨,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评为科技进步二等奖。
爬底板采煤机虽然取得了成功,但要从根本上实现安全高效,综采技术是煤炭开采技术发展的大方向,小河嘴煤矿必须在这方面取得突破。纵观当时国内薄煤层机械化发展现状,在0.8米以内采用机械化技术还没有成功的先例。
达竹煤电公司在小河嘴煤矿成立了综采实验室进行技术攻关。2010年4月1日,川煤集团首台电液控支架大倾角极薄煤层综采机组在小河嘴煤矿煤厚只有0.75米的4022(21)综采面正式投产,揭开了小河嘴煤矿大倾角薄煤层综合机械化的新篇章。
没想到的是,该综采面投产就遇到拦路虎,因为综采面软底,液压支架全部陷入底板,无法移架。困难面前,该矿采取改造液压支架、为支架增设支架提架装置的方式解决了软底支架移架难问题。经过改装的支架和机组浴火重生,很好适应了软底工作面的地质条件。
为培训职工掌握熟练的操作和检修技能,该矿先后针对操作工、班组长、队管人员和检修工举办17期综采知识强化培训班,成立了职工创新工作室,还建立了综采技术交流QQ群,培训职工适应综合采煤机械化的发展。
2011年6月,4022(21)综采面生产原煤1.25万吨,最高日产量达680吨,工效也提高到11吨/工,采煤工作面上的操作人员由28人减少到6人。2011年8月,“极薄煤层综采液压支架”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三项技术专利。
在安全发展、科学发展的春天里,小河嘴煤矿大倾角极薄煤层机械化开采风生水起,渐入佳境。
狭窄空间拓出安全高效大道
在机械化开采道路上,小河嘴人朝着科技兴矿、科技兴安深层次推进,以实现安全高效,有效利用好煤炭资源,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企业发展、资源利用、安全高效、矿工幸福的发展目标。
针对大倾角极薄煤层地质构造普遍复杂,原有采煤装备装机功率不够,造成电机过载、机械强度及系统刚度不够,机械关键部位容易损坏的问题,该矿技术人员会同公司机运部门继续攻关,研发小机身、大功率、适应大倾角极薄煤层条件下的的综采机组。
2013年2月1日,川煤集团重点技术项目“高效薄煤层(含极薄)大倾角综采工艺及成套设备”工业性试验“落户”小河嘴煤矿4026(22)综采面。同年3月18日,该综采机组第一次试生产就割煤3刀,生产230吨煤炭,并在2014年2月创造了月产原煤1.62万吨的历史最高纪录。
“高效综采”机组装备运用后,该矿已实现单面年产18万吨,资源回收率达到98%,开采工效13吨/工。与同类型普通机械化开采工艺相比,年生产能力提高了1.78倍,效率提高了3.68倍,年单面生产效益增加了9146万元,年节约费用961万元,吨煤成本下降了46.07元,减员提效效果明显。
小河嘴煤矿矿长唐文胜说,综采给我矿带来的变化是革命性的,它不仅提高了工效和安全系数,减轻了职工劳动强度,还提高了员工收入,搞大倾角极薄煤层综采,是一笔划得来的安全账、经济账、更是一笔社会账!
该矿迅猛发展的机械化日益受到了国内同行的广泛关注,2009年以来,该矿先后承办了四川省极薄煤层机械化开采现场会等会议,京煤、重能等企业纷纷前来考察,辽宁、新疆、湖南等省、自治区煤炭系统先后组团前来交流探讨极薄煤层机械化开采技术。
机械化的迅猛发展,使小河嘴煤矿生产各环节发生了深刻变革,该矿依托机械化倾力打造的采掘机械化、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质量标准化的“四化矿井”渐入佳境。
2012年10月,国内先进的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成功上线运行;2012年11月,川东北地区首个矿井综合自动化信息化系统投入使用;8年来投入5000余万元改造了运输、供电、通风等系统,使矿井煤炭资源回收率不断提高,员工劳动强度不断降低,安全保障度不断加强,矿区环境优美,被誉为达州市煤炭工业的窗口。
在这里,矿工已不再是传统意义的挖煤工人,成为了熟悉机械性能、懂维修、操作能力强的设备操作手和行家里手。8年间,该矿产生40多项职工小改小革成果,为企业创效800余万元,体面、尊严的劳动正在成为现实。
如今,该矿连续八年杜绝了死亡事故,连续六年被达竹公司和川煤集团评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连续四个年度被评为国家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煤矿,先后获得了四川省文明单位、全国文明煤矿、煤炭工业思想政治先进集体、全国安全文化示范企业等荣誉。
狭窄空间拓大道,大倾角极薄煤层煤矿也会有春天。小河嘴人逆境而上,敢于拼挣,闯出了一条属于大倾角极薄煤层安全高效的发展道路,为大倾角极薄煤层煤矿开拓出一条阳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