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荣虎
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9月,很有幸阅读了《“大抗战”知识读本》这本书。通过阅读,自感对从九·一八事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段时间的历史,特别是发生在我国抗战期间的重大历史事件、重大战略方针、重要战役、重要会议、历史意义等内容有了一个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对于怎样汲取抗日战争中发生的一些事件和问题的经验教训也有了一点思考。
70年前的抗战历史,是一段交织着惨烈、悲壮、愤怒与反抗的历史。日本法西斯凭借其在经济、军事上的巨大优势,悍然发动对我中华民族的全面侵略,到处烧、杀、淫、掠,顷刻间将全中国人民推入到了水深火热之中。为抵抗侵略,国共两党摒弃前嫌,亲密合作,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共同投入到了不屈不挠的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民族战争中,不怕牺牲,勇往直前,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这场战争的胜利,是民族团结的胜利,是正义公正的胜利,她用血的事实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团结就是力量”“正义终究战胜邪恶”等规则和道理。
当前,举国上下正在通过举办各类活动的形式来庆祝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对于来之不易的胜利,我们确实需要庆祝和纪念,但在庆祝之余,我们也不得不去认真的反思战争进程中所发生的一些具体问题:是什么让一个只有弹丸之地的比丘小国敢主动对一个面积比它大的多的国家发起侵略?是什么导致战争初期我国正面战场节节败退,东北沦陷,华北危机?是什么能让日本军队几十人甚至十几人可以统治近万人的一个县城达几年之久?是什么让中国人民从战争之初的全不占优至后来的正面对峙再到全面反攻并取得胜利?其中的经验有很多,教训却更深刻,需要我们细细琢磨,慢慢厘清,同时更需要站在当前的角度去深入思考。
历史的发展中有其惊人的相似性规律。我们必须看到当前国家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必须看到发生战争的可能性还不能够全面排除,必须看到在民族复兴之路上需要克服的困难和阻力还有很多很多!为此,必须要很好地从历史的脉搏中把握好事物发展的内外规律,认清形势,强化自我。
要提高国家认同。国家认同感,是指国民个人承认和接受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政治身份,对国家产生的归属感。通常来说,国家认同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公民来说都是基本素质和要求,所以很多人认为不需强调,但与抗日战争中的一些问题联系起来却不得不提。抗战期间,由于日寇军力不足,一些地区被占领后,日寇往往只留很少的正规军,敌占区的统治大多靠伪军来完成,而与我军交战时日军中也往往充斥有大量的伪军力量。据统计,在抗日战场上,为日寇作战的伪军超过百万之众。在国家危亡之际,有如此多的人甘愿沦为汉奸,原因可能很复杂,但我想对国家的认同感较低肯定是其中一个原因。国家认同感不高,有封建文化长期统治的历史积累,有列强割据、军阀混战、国民党独裁的实际问题,有国家贫弱、经济落后、人民困苦的现实障碍,当国民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身心没有起码的安全感时,对国家的归属感自然不会太高。但在当前经济发展到今天的中国,在网络上我们仍然能看到一些对国家和民族极不负责的言论充诉其间,其中原因不得不让人沉思。提高国家认同感,有待于党和国家爱国主义教育的不断加强和培育,有待于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有待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提高。
要强化战略规划。日军之所以发动侵略战争,这与他们长期推行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是分不开的,“大陆政策”是近代日本既定的国家战略规划,其核心是:侵占中国台湾,征服朝鲜,侵占中国东北和内蒙,征服全中国,征服全亚洲,达到称雄世界的终极目标。对于当时日本战略规划的正当性、合理性我们暂且不提,我想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他们这种有目标、有规划、有举措的做事方式。没有一个总体目标和规划的个人和单位也有可能会一时取得一点成绩,但从长远看,取得一些成绩还是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的。作为一个正常人,一定要有个人的理想和目标,有与之相匹配的长期和阶段性规划,有严格按规划落实的思想和行动,这样人生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同样作为一个单位和国家,更缺少不了长期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这样才能凝聚人心、砥砺士气、促进发展。这是从历史的深刻教训和过去的敌人身上所应该学到的切身体验。
要培育尚武精神。中华民族历来主张以和为贵,在处理各类外交事务时很多时候讲究的是宽容和隐忍,这对于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共同发展确实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在面对野蛮如日寇的对手时,更需要的是尚武精神。什么是尚武精神?它的原义是指人类在武力冲突中战胜敌人所需要的种种精神品质。但我这里所说的武则是“止戈为武”,这里所说的尚武精神,则不是简单的使用武力,也不是狭隘民族主义,而是一种顽强,一种侠气,一种做人的尊严,一种奋发的激情,一个人拥有了她将不畏对手的强劲,不畏前途的艰险,不畏势力的孤单。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华民族都不会是一个简单崇尚武力的民族,但不向任何强权低头,不依附于别人,自尊自强,敢于战胜困难、敢于战胜敌人、敢于除强扶弱的精神必须要有。
要加快自身发展。虽然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很多时候适用的还是“森林法则”,任何情况下置于国家外交天平上的那个最大砝码还是“综合实力”。综合实力包含我们的国民经济发展总量,包含我们的政治外交撬动能量,包含我们的军事打击威慑力量,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我们经济、政治、军事等因素中所蕴含的科技力量,特别是原创性的科技研发力量,从长远看这种力量的发展才是一个国家长期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我们所最需要关注的焦点。
70年前,中华民族从抗日战争的硝烟中慢慢的走了出来,步履蹒跚但步伐坚定。在重温这段历史,轻拭先人们额头的灰尘,让他们布满沧桑的脸庞变得越加清晰时,我们更应该透过历史去认真的思考一些东西,慢慢的从历史中汲取前进的力量,一路前行,不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