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4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国庆黄金周 乡村游、生态游成新宠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相比往年,在刚结束的“十一”黄金周里,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成为今年最大亮点。各地丰富多彩的民俗节庆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家庭式、亲朋结伴式等短线游和自驾游等出行方式日趋多样化。农家院落以及休闲农场里可谓是人满为患,畅玩的游客、忙碌的主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下面就让我们盘点一下全国各地黄金周的收获吧:

  京津冀:景点成线 生态游唱响主角

  “十一”国庆黄金周的津城,处处洋溢着节日喜庆气氛。连日来,天津市旅游景区客流火爆,节庆活动丰富多彩,中外游客旅游热情高涨。记者从市旅游部门了解到,今年国庆黄金周与往年相比,呈现五大特点:一是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加快推进,旅游合作成效显著。二是津城美如画,整个城市成为旅游目的地。三是绿色生态游成为假日旅游新时尚。四是旅游节庆活动成为假日游助推器。五是产业融合发展,谱写了“十一”假日旅游新篇章。

  近两年京津冀三地完成了三地景区设置指示牌,推出旅游精品线路,编制一本旅游路书,绘制旅游电子地图,开通京津冀旅游直通车,三地旅游产品串联成线,合作初显成效。北京、河北省游客来津观光人数明显增加,助推津城旅游再掀新高潮。

  “十一”黄金周,宝坻区的赵家湾、石辛庄、牛庄子等20个旅游特色村全部开张纳客。越来越多的北京人来天津旅游,更愿意到天津周边区县走走转转,品尝、购买特色有机农产品,体验农家乐事。西青区杨柳青庄园和水高庄园也吸引了大批河北省、北京的游客。

  连日来,蓟县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天下·盘山》和西青区精武镇大型现代武术表演秀《武传奇》吸引中外游客;在天津大剧院由中外团体和艺术家演出的52场国际重量级剧目,吸引了大量外地高端游客来津观看;到天津“品天津三绝”“听茶馆相声”已经在全国叫响,黄金周期间,仅名流茶馆就接待游客近2.2万人次,其中外地观众达90%,北京、河北省观众占75%以上。

  北塘渔港码头搭起了大排档,渔民用当日捕捞的海产品为游客烹制物美价廉的渔家饭菜,倍受游客欢迎。在滨海新区杨家泊镇,60多个农家院推出了采摘、垂钓游,吸引了大量河北游客,有的农家院还举办了品葡萄酒、自装酒、自制个性酒标等特色活动,带给游客新奇有趣的体验。在天津热带植物观光园,各种花卉绿植被装扮一新,园内还专程请来东南亚的演出团队表演颇具异域风情的精彩节目。

  东疆国际邮轮母港这几天迎来了歌诗达“大西洋”号、皇家加勒比“海洋水手”号、海航“海娜”号3艘国际豪华邮轮4个邮轮航次,出入境旅客达2万人次。

  截至7日下午5时,国庆黄金周7天长假,天津市共接待中外游客764.19万人次,同比增长1.1%;旅游综合总收入68.35亿元,同比增长8.1%。其中,外埠游客349.3万人次,同比增长8.5%;北京来津过夜游客36.17万人次,同比增长6.8%。

  (张鸣岐)

  辽宁: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0.3% 乡村游成为热点

  今年“十一”黄金周,辽宁省各级旅游部门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旅游市场秩序井然,未发生旅游安全事故,旅游收入稳步增长。10月8日,省旅游局的统计数据显示,黄金周期间,全省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10.3%,接待游客人数同比增长9.7%。

  记者了解到,省旅游局及早启动假日旅游工作机制,节前和各市旅游委(局)制定了国庆节假日旅游工作方案。黄金周期间,各单位做好节日旅游产品供应、旅游安全管理、市场秩序监管等工作。全省各地突出“乐游辽宁、不虚此行”的主题形象,旅游消费得到集中释放,旅游市场繁荣稳定。

  景区迎客流高峰,乡村游成为热点。黄金周期间,气温回升,省内各大景区迎来大批游客。盘锦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10月1日至5日共接待游客28万人次,日均游客量达5.6万人次。大连庄河歇马山庄客房入住率近100%,金州新区范家大院每天接待游客2000多人,板栗、核桃、梨和葡萄采摘成为游客喜爱的项目。辽阳弓长岭瓦子沟村以其丰富多彩的民俗乡情和独具特色的绿色餐饮吸引了众多游客。

  温泉游日益升温,自驾游明显增多。黄金周期间,大连市的铭湖国际温泉度假区、东泉绿洲里温泉酒店客房入住率都接近100%;丹东市的东汤温泉旅游区接待游客4.13万人次。阜新的宝地、天水谷等温泉度假区也一房难求。丹东市各大景区内停车场爆满,自驾游游客占游客总量的80%以上。

  旅游购物创新高,节庆活动丰富多彩。沈阳市举办“中街旅游购物节”等旅游活动。鞍山市的玉佛山风景区举办了玉佛山旅游文化汇,包括汽车影城、花卉展、恐龙展、书画展等系列活动。辽阳市的佟二堡共接待游客15.8万人次,旅游收入8.3亿元。岫岩八大玉器市场接待游客16.1万人次,收入3.5亿元,创历史新高。阜新市十家子国际玛瑙宝石城举办“喜迎国庆”旅游购物节,吸引近15万名消费者到十家子旅游购物。

  (李颖)

  青海:乡村游唱响旅游主角戏

  “十一”长假,高原天气微凉,置身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阴镇下马家村一隅的喜庆农家院里顿觉惬意舒适,秋风渐起,满园果蔬飘香。

  “一家人围坐在梨树下,惬意地聊天、休闲,秋天在果园里采摘,享受着回归自然的快乐,旅游热起来了,我们的农家乐也热起来了,院子里有菜、有果子,大家都很喜欢这里。”喜庆农家院老板李建青掰着手指头算着,今年已是他开农家乐的第五个年头了。“去年还获得了州旅游局颁发的四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的荣誉,我打算用这奖励基金再扩建规模。”

  舍弃景色绚丽的大牌景区,亲近自然,亲近乡土;远离繁华喧嚣的都市,亲近民风,亲近宁静。物质生活丰富的当下,人们竞相走进高原乡村清新清静之地,一时间,山林深处、辽阔草原、小乡村、小农庄,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首选之地,呼吸新鲜空气,品尝农家美食,领略大地风情,体验高原山色多彩之美。

  “乡村旅游作为全省旅游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不仅丰富了旅游内容,扩大了旅游消费,增加了农牧民收入,也改善了乡村牧区的生态环境。”据省旅游局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全省大力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结合“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开展全国及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区点创建,推进乡村旅游标准化管理,目前,全省乡村旅游点发展到近3000家,带动近十多万农民受益,农家乐、乡村游成为旅游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平台。

  山风清徐,田地阡陌交错,田地里金黄的麦垛成了留念拍照的背景,下地采摘成了旅游度假新选项。“十一”黄金周正是土豆成熟的时机,带着孩子去互助农家挖土豆,体验农耕生活,给孩子上一课有意义的实践课。”苦于去年黄金周去外地旅游而遭受一房难求窘境的谭女士一家今年实现了沐乡村风、干农庄活,在农家院里过小长假愿望。

  种菜、赏景、品农家饭、享田园乐趣,这些接待点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每个接待点月均收入达1.5-5万元,改善了生活环境,也极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当家园自然美景、田里特色种植等转化为新兴旅游发展要素,不仅拓宽了乡村新型产业发展,而且拓宽了青海旅游发展路径。据悉,下一步青海省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培育一批高品质农(牧)家乐、休闲农庄和庭院旅游实体,计划每年新增乡村旅游接待点200家,至2020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点达到4000家。 (孙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