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是中国破解“三农”问题的突破口。重庆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试验区之一,在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以来,各区县释放出强劲的动力。按五大功能区域划分,南岸区兼有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南岸区进行了大胆的探索:集聚城乡资源,落实各项民生实事,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实践证明,这是一条适合都市区城乡统筹发展的道路。
■ 本报记者 娄红淑 通讯员 惠伟伟 姜疆 彭承霞 重庆报道
重庆市南岸区的265平方公里幅员面积中,还有100余平方公里在二环以外。这10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是南岸区统筹城乡发展的主战场。
长江之上,呼啸的城市轨道列车飞驰而过,把坐落在长江两岸的城区串在一起;南山的那边,一座承载着20万人口的江南新城已拔地而起;过去沉寂的长江南滨,如今已成为集现代文明、历史文脉于一身的重庆滨江名片……
这得益于五大功能区域战略下的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科学规划不同区域的功能布局,使得城乡区域的优势资源可以发挥最大的效用,已成为南岸当前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南岸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正在深入落实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围绕“宜居创新区、江南增长极”发展定位和“三区两带”战略布局,狠抓“一件大事、两大特色”,推动经济社会稳步前行。
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教育、医疗、生活设施实现城与乡一体化,是南岸区执政者一直在探索的民生路径。
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
让农民喝上城市水
农村饮水难、饮水安全问题一直是困扰广大农村地区发展的瓶颈,加强农村区域供水基础设施建设,是积极落实中央实施的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基础。
“希望尽快推进农村饮水工程,明年夏天不想再喝消防车送来的饮用水。”这是南山泉山村一位居民的心声,他说出的,不仅是他心中所想,更是其他面临同样饮水难问题的居民的心里话。
2004年以来,南岸区政府将农村人饮安全工作列为全区十大民心工程之一。积极争取各级财政资金4600多万元,区财政落实专项资金1000多万元,结合城乡统筹发展趋势,打破城乡界限,实行整区推进,实现了村村通、户户通自来水。
在水源选择上,重点选择水量水质有充分保证的水源,并科学设计水质净化工艺。在规划方案上,以城市水厂作标准建设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并通过管网延伸解决部分农村供水难题,实现了村村通、户户通自来水。在工程建设上,严把工程质量关,严控项目管护关,建设初期就明确了各类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各级管网的经营管理主体及责任,坚决避免重建轻管现象,确保了工程长效运行。
到2008年,南岸区解决了7.53万人的城乡饮水安全问题,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全面销号以及农村自来水户户通,其中城市水厂、乡镇集中式供水工程自来水占99%以上。
2010年全国农村饮水安全现场会将南岸区迎龙镇双谷水厂、长生桥镇广福水厂作为典型示范工程,得到了水利部领导及全国各地参会代表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2014年6月水利部李国英副部长来区检查时给予了“你们的水质高于国家标准”、“双谷水厂是我见到的供水质量最好的农村水厂”的高度评价。
南岸区立足于统筹城乡发展,在解决农村饮水安全时,就明确了后续工作的方向,那就是最终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
在运行多年后,农村供水工程新问题逐渐凸显。通过调查发现,近年来一些农村水厂面临着水源污染、水资源破坏、规模小、管理难度大、效益差等诸多问题,影响到农村居民的供水安全,广阳镇银湖水厂、长生桥镇广福水厂、迎龙镇双谷水厂等水量和供水规模都已不能满足村民需求。城市水厂供水主管网已可覆盖大部分农村区域,具备了城乡供水一体化条件。
2013年,为解决因水质标准提高、水源破坏和管网设备老化出现的农村饮水不安全新问题,区委、区政府急民所盼,自加压力,率先在全市提出了在今年底全面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要求,将全区农村水厂移交并网城市水厂进行统一供水,切实保障农村安全供水。城乡供水一体化总体目标为全区农村居民饮水全面实现由城市水厂统一供水,统一管理,城乡供水一体化率达到100%,9万多农村居民喝上与城市居民“同源、同网、同质”的放心水。
南岸区在率先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过程中,采取分类处置、逐步推进的方式,一是并网。对长生桥镇凉风村、峡口镇大石水厂、广阳镇贯口水厂等5处规模较小、制水工艺落后的小型农村供水工程,停止自来水生产,改为并网转供朱家岩城市水厂自来水。并网后农村居民用水价格实行“同城、同网、同价”,实行总表后由村自主管理,市水投集团给予一定水损折扣。二是移交。对迎龙镇双谷水厂、长生桥镇广福水厂、广阳镇银湖水厂3处规模较大,水质较稳定的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对其进行资产评估后,由区政府有偿收购,再转交给东部水务公司经营管理,水厂收购及管网改造费用由市水投集团出资。三是启动大南山片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针对南山供水站水质和水量保证率不足、运行困难等问题,经区政府与市自来水公司共同研究,江南营管所负责实施,由白洋滩水厂经由重庆邮电大学加压向南山供水,工程费用由区政府和市自来水公司共同承担。
城乡供水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资源公平配置的创新举措,是让全区每个农民群众受益的好事实事。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目标实现后,南岸区将继续深入改革,出台全区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办法,建立产权明晰、责权统一、管理到位的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要让全区农民群众不仅能喝上自来水,还要喝“好水”、喝“放心水”。
打造“南山生态旅游示范带”
引领宜居新生活
在中央的决策部署下,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遵循一盘棋发展战略,都市功能核心区要发展成为精品林业展示区,突出林业的生态宜居支撑功能;都市功能拓展区作为主城生态屏障区,突出林业的生态屏障和生态隔离功能。
而兼有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的南岸,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又探索出了怎样的新路子、新经验呢?
南岸区有着珍贵的森林资源,是生态宜居的好地方。为了将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田园山水进行有机结合,有效整合利用有着多样化特色旅游资源的南山,南岸区委、区政府着重于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提出了要把南山打造成为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带、中央生态公园的宏伟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南岸区通过城乡统筹,全民动手,国土绿化工作得到扎实开展。
一是加快城区绿色空间建设,大力推进城市园林绿化。采取规划定绿、建园添绿、拆墙透绿、移民建绿、垂直挂绿、屋顶披绿、停车场植绿、见缝插绿等方式为城市增绿、增氧、增色。
二是加强道路绿色廊道建设,致力提升道路景观形象。南岸区按照“建一路、绿一路、花一路”的原则,做到绿随路建、路通街绿。
三是加强农村村居绿化建设,绿化美化农村生态环境。
四是加强水系护岸绿带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水源。同时大力实施长江两岸绿化工程建设,绘制“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优美画卷。
五是加强城乡花卉苗木建设,扩大城乡造林绿化面积。紧抓美丽南岸建设契机,采取园林公司、协会加农户的办法,积极引导鼓励农民种植花木,大力发展种苗产业。
六是扎实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全民共建绿色生态家园。区四大家领导率先垂范,带头开展义务植树,带头建立义务植树绿化示范点,带头执行“三包责任制”。通过建设“巾帼林”、“党员先锋示范林”、“宝贝成长林”等纪念林,有力地推动了全区义务植树活动的持续开展,共建立义务植树基地62个,全区每年义务植树150万株以上。
近年来,南岸造林绿化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荣获了“全国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区”、“国家园林城区”、 “全国森林防火先进单位”、“重庆市第四届绿化杯”,长生桥镇凉风村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南滨路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殊荣。
今年初,南岸区又制定了今年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和方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环保“五大行动”和“四清四治”专项行动。其中,将以PM2.5污染防治为重点,抓好扬尘控制、机动车减排等治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30天以上,让南岸成为一座宜居宜业的生态城。
发展“现代农业园区”
撬起农村经济支点
让我们先看这样一组数字——
2014年,全区农业增加值47932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831元,较2013年13313元增长11.4%;城乡收入差距为1.91:1。
2015年上半年,全区农村经济总值实现2亿元;农业增加值实现1.3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9792元。
这些数据只是南岸三农发展很小的一部分成绩,但他包含的是南岸区对民生的重视,该区对于三农的发展,具有超前意识和前瞻思维。
记者了解到,南岸区二环内区域位于都市功能核心区,二环外区域位于都市功能拓展区,农村与城市联系紧密,农村居民大多在城市工作或从事农家乐、特色花果种植及乡村旅游等都市休闲农业,传统农业人口较少,农业发展主要以都市现代农业为主。这让南岸区的农业成为典型的城郊型农业。
在发展现代农业进程中,南岸区现代农业园区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
南岸区现代农业园区是南岸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工作部署而规划实施的都市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工程,2012年6月正式获批,是重庆市都市核心圈内的市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工程。园区位于迎龙镇二环外全部区域,涉及7个自然村,幅员面积约20.27平方公里(约30405亩),其中园区内农户约2300户,农业人口约7078人,耕地总面积约为14861.7亩(人均耕地约为2.1亩),目前土地复垦入库备案870.4亩。
近年来,南岸区现代农业园区各项建设稳步推进,正在浓墨重彩地书写着南岸现代农业的美好未来——
迎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取得阶段性成果。该公园规划建设面积222.15公顷,其中水库湿地面积为85.51公顷, 是以湿地保护为主构建都市生态旅游为目标的标志性公益性工程,该公园展示区已于2015年7月20日开工建设,于2015年9月15日基本完成工程建设。
农民新村工程进展顺利。该项目位于南岸区迎龙镇蹇家边村,占地145亩,是一个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的一个集中农村居民点安置工程。建成后安置人口约6000人。
普帝龙植物工厂项目开始投入使用。该项目位于蹇家边、苟家嘴村,以全密闭式植物工厂系统技术打造现代植物工厂生产基地,将建成集科研、生产、示范、孵化为一体的创新、知识与技术高度密集的农业生产方式,打造现代高科技、高水平的农业综合示范区。
都市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工程的实施为南岸区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多年来,南岸区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打造了花卉苗木、优质水果、观赏鱼和休闲农业四大支柱产业,构建起现代都市农业的基本框架。
目前,该区已建成集中成片的罗家沟流域花木基地,具有“中华名果”之乡称号的江南枇杷基地、全国知名的“吴小平”葡萄园,全市最大规模的马颈观赏鱼养殖基地;打造了一批以南山“塔堡花园”、“老幺泉水鸡”为代表的优质生态休闲农家乐,形成了泉水鸡一条街、火锅一条街等都市休闲农业品牌;建成南山盆景一条街,南山盆景展示交易中心,并获批重庆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成占地800余亩的南山腊梅精品示范园和桃花科技园,共栽种桃花、樱花、腊梅2.5万余株;成功打造南山樱花节、南山腊梅节、江南枇杷节等农业旅游节会品牌,以及“北斗锄禾、清谷问耕、苟家结庐、龙顶摘香”四季垄耕现代都市乡村旅游品牌。目前,全区已有都市农业2万余亩、景观农业1万余亩、旅游农业2万余亩,休闲农家乐、特色农庄300余家。全区乡村旅游实现日平均接待2.4万人次,年接待870万人次,年经营收入超2亿元。
2015年,南岸区以“深化改革、农民增收”为目标。重点对花卉、林果、蔬菜三大特色效益农业进行发展,并对四个区域:大南山区域、迎龙湖20平方公里区域、峡口罗家沟流域,以及长生桥广福片区、广阳银湖片区进行规划设计,继续推广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真正实现把生活变成风景,把风景变成产业,让产业带动增收,为农民增收创造机会。
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南岸区不断创新机制、体制,以化解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由于人均耕地少,农业体量小,因此南岸区通过土地集约化规模经营拉动农业经济效益。南岸区出现了种类繁多的农业集约化经营模式,其中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南岸区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当前南岸区都市农业的发展正进入由粗放型向社会集约型转变时期,都市农业的四大产业正向专业化、组织化、集约化发展。此后,南岸区还将进一步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以质量为前提,建立健全农业产业扶持体系,进一步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且配套开展阳光培训,全年培育农技员、服务员、种养大户等新型职业农民;在现代农业园区,探索财政农业项目补贴资金股权化改革工作,完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清产核资和量化确权改革试点,增加农民增收渠道。
重庆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全面实现小康,关键在于城乡统筹发展,南岸区在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道路上,将以民为本,为百姓办更多民生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