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2005年、2015年,这三年的9月,分别是西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40周年、50周年华诞。其时,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为团长的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中央代表团,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为团长的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中央代表团,以及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为团长的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中央代表团,规格之高,足以看出党和国家对西藏的高度重视。
有幸的是,记者参加了这三次盛大的庆典,亲身体验和见证了西藏自治区半个世纪天翻地覆的变化。深切而凝重的感触之中,想到毛主席的《浪淘沙·北戴河》,取“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诗句,反其意而用之:辉煌金秋今又是,换了人间!
——题记
■ 本报记者 李丙驹
十大成就
诠释西藏50年巨变
在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记者从相关资料和报道中梳理了十大用数据显示的成就,透过这些涉及经济、财政、住房、交通、生态、旅游等多个方面的数字,可以清晰地看到50年来西藏经济社会各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成就一: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8.5倍
1965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仅有3.27亿元;到2014年,这一数字达到920.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68.5倍,年均增长12%。
成就二:近6000亿元投向重点建设
1965年至2014年,西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近6000亿元。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至今,西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5940亿元,年均增幅达22%。
成就三:地方财政收入占GDP13.5%
1989年以前,西藏地方财政收入处于负增长状态,从1989年起实现正增长,2014年达12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989年的0.6%提高到2014年的13.5%。
成就四:工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
在旧西藏,几乎没有现代意义的工业。目前,全区初步形成了优势矿产业、水产业、民族手工业、藏医药业为支柱的特色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由1965年的0.09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50亿元,年均增长16%。
成就五: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5万公里
旧西藏没有一条公路。经过50年的建设,西藏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5万公里,逐步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三纵、两横、六通道”为骨架的公路交通网络:东连四川、云南,西接新疆,北连青海,南通印度、尼泊尔,地市互通,县乡连接。此外,青藏铁路、拉日铁路和58条国际国内航线的开通,使西藏与内地和世界的距离更加近便。
成就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730元
2014年,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16元,是1978年的39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59元,是1978年的42倍。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730元。
成就七:230万农牧民圆了“新房梦”
旧西藏90%以上的人没有自己的住房。启动于2006年的西藏农牧民安居工程,截至2013年底,累计完成投资278亿元,230万农牧民圆了“新房梦”。
成就八:人均寿命提升至68.2岁
目前,西藏人均寿命从过去的35.5岁提高到现在的68.2岁,全区人口从过去的114万人增加到317万人。
成就九:环境保护区占西藏国土面积34.5%
在发展过程中,西藏始终把环境保护作为底线、红线,努力保护好雪域高原的碧水蓝天。目前,全区已建立22个生态功能保护区、8个国家森林公园、5个国家湿地公园、4个地质公园、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7个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达41.22万平方公里,占西藏国土面积的34.5%。
成就十: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1500万人次
高山、雪域、阳光、藏文化……西藏以其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全区旅游接待由1981年的8624人次增加至2014年的1553万人次,增长近1800倍。旅游业成为世界了解新西藏的重要窗口。
面对上述辉煌成就,接受记者采访的自治区领导深情而诚朴地表示,这是一张无愧于历史的成绩单,这是党的治藏方略在雪域高原的成功实践,勤劳质朴的西藏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光明道路上,西藏的美丽富饶将谱写雪域高原中国梦的新篇章,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一道独特风景。
《再逛新城》
——圣城拉萨今日风貌
当年的一首经典老歌《逛新城》,以一对翻身农奴父女的视角,勾勒出了拉萨的新变化。在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文艺晚会上,一曲《再逛新城》的歌这样描述圣城拉萨的今日新貌:“迎宾大道宽又长,立交桥上车流穿梭忙呀,拉萨河上架起彩虹桥……”
记者供职的媒体,决定了对经济、企业的特别关注。作为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在经济、企业领域的发展成就,牢牢地吸引了记者的新闻视觉。早在20多年前,记者就以企业家日报驻西藏记者站站长的身份,对数家西藏及拉萨的企业进行过采访报道,这些宣传工作得到了自治区和拉萨市领导的大力支持,并与当地许多企业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记者采访报道的数十家自治区和拉萨的企业中,西藏拉威实业(集团)发展有限公司及其董事长王纲翎、西藏甘露藏药股份有限公司及其董事长贡嘎罗布等,都与本报和本人建立了“报企一家”的良好关系。
在参加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的日子里,记者对一家刚届“天命之年”的企业给予了特别关注。那就是创建于1965年的拉萨市百货公司。这家拉萨市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品类最齐全的大型百货购物商场,其发展壮大的历程,堪称拉萨企业做大做强的典范。从中,记者鲜明地感受到拉萨国有企业50年巨变的节奏。
记者了解到,通过对原有37家国有企业实施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产权进一步清晰,其中股份制改制22家、经营权转让1家、兼并9家、破产4家、实行目标管理1家,国有企业改制面达100%,切实发挥了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在促进发展、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等方面成效显著,为拉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深入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非公经济也呈现强劲的发展态势。记者得知,西藏启安节能建材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拉萨非公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一个典型缩影。50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大批像启安公司这样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相继建成投产,给拉萨增添了无限活力。截至今年3月,拉萨全市非公企业达到5030家,是2011年的2.2倍,注册资金达224.5亿元,是2011年的8.3倍,个体工商户达40335户,比2011年增长20%,资金数额20.5亿元,是2011年的1.5倍。2014年,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96%,上缴税金占全市总税收的96%。
随着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作为全市经济快速发展重要引擎的旅游产业取得了巨大发展。1987年—2005年,拉萨旅游人数由4.48万人次增加到106万人次,年均增长19.2%。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后,旅游人数呈“井喷式”的增长态势,2006至2007年旅游人数由170万人次增加到274万人次,单年增加104万人次,创下新的历史纪录。2014年,全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925.7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1.67亿元,使拉萨正成为重要的世界旅游胜地。
没有共产党,
就没有社会主义新西藏
“雪域高原距离太阳最近,西藏人民与总书记心心相依,我们跟随旗帜挽紧臂膀,同心共筑伟大梦想……”当79岁的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走上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文艺晚会的舞台,深情唱起《五彩哈达献北京》的时候,我们听到了一个共同的心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西藏。
春秋五十度,雪域越千年。西藏自治区50年的沧桑巨变,凝结着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关怀和心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党的治藏治边理论,丰富和深化了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雪域高原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指明了方向。
自治区领导对记者表示,对于西藏遇到的困难,党中央密切关注、全力支援。
今年4月25日,尼泊尔8.1级地震和后续余震严重波及西藏自治区日喀则、阿里等地区。灾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迅速行动、全面部署,党政军警民协调配合,全力开展救灾工作。5月,当抗震救灾取得阶段性成果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示,肯定抗震救灾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要求再接再厉,继续抓紧搜救被困人员,全力救治受伤人员,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同时尽快修复受损基础设施,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维护西藏自治区特别是受灾地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对于西藏各族干部的奉献与牺牲,党中央高度肯定、大力褒奖。在谈到西藏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曾特别指出,西藏工作条件艰苦、任务繁重,许多干部在西藏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种崇高精神境界和无私奉献精神,党和政府不会忘记,各族群众不会忘记。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真诚关心、热情关怀、切实关爱在西藏工作的干部,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大力支持他们安心工作。在全国机关事业单位调资过程中,西藏自治区的调资力度很大,调资后的工资水平一跃达到全国前列。
对于西藏的未来,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表示,治边稳藏的辉煌成就已经载入光辉史册,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为我们描绘了美好蓝图,吹响了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时代号角。我们决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抓住宝贵机遇、用好全国支援、矢志艰苦奋斗,加强民族团结、坚持依法治藏、推进经济发展、着力改善民生,为建设美丽和谐幸福的社会主义新西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