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18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四川省社科院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讲话精神、《四川抗战全史》和《中国·四川抗战文化研究丛书》出版座谈会隆重举行

  ■ 本报记者 喻宁

  

  2015年9月17日上午9时,由四川省社科院主办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讲话精神、《四川抗战全史》和《中国·四川抗战文化研究丛书》出版座谈会在四川省社科院讲演厅隆重举行。

  

  座谈会:

  专家热议正义必胜!和平必胜!

  

  来自北京、南京、重庆及省内四川大学、四川交通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党史研究会、四川省档案局、西华大学、四川省社科院、四川省历史学会等单位专家学者及媒体近80名代表与会。四川省政协原主席陶武先、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酌到会指导。张海鹏、张宪文、谭继和、周勇、李后强等一批重量级专家学者就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讲话精神进行学习研讨,同时举行《四川抗战全史》和《中国·四川抗战文化研究丛书》新书发布会。

  座谈会是四川史学界首次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讲话精神的学术会议。近80名省内外专家学者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深刻探讨总结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意义及所揭示的“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伟大真理。尤其针对如何推进抗战史研究、发挥伟大抗战精神、推动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建言献策。

  

  《四川抗战全史》:

  七大特点 可圈可点

  

  《四川抗战全史》是在全国纪念抗战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时代背景下发出的四川声音,该书是全国纪念抗日战争70周年的大背景下,由四川省委宣传部提出,四川省社科院组织专家在《四川抗战史》的基础上进行撰写的。是在新时期全面真实再现四川儿女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谱写川人不怕牺牲、保家卫国、敢于担当的伟大抗战精神。抒发所有华夏儿女“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决心。

  特点一:该书是目前四川抗日战争最系统、最完备、最生动的历史记述。突破以往对四川抗战的碎片化研究和断代史研究范式,变以往强调抗战时期的四川的全景式描述为强调四川人民直面抗战所做出的伟大贡献的写作视角。本书打破了以往强军事、弱社会;强前方、弱后方、强全局、弱地方的写作倾向,站在“民族立场、国际视野、人类正义”的时代背景下,以11卷250万字的鸿篇巨制再次向世人凸显了四川民众之于抗战所做出的巨大牺牲、之于民族所做出的伟大贡献、之于国家所付出的伟大担当、之于历史所迸发的伟大精神。

  特点二:该书凸显了四川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梦想的基地和起点重要论断。第一,四川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支点和复兴基地。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四川成为抗战大后方。这是四川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事件。以重庆和四川为依托战略基地而进行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是中华民族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的胜利,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胜利。这一胜利的支点和基地是四川。第二,四川是中华民族开辟光明前景走向伟大复兴梦想的基地和起点。抗战爆发后,重庆成为战时首都,以此为依托的四川地区成为中国抗战的战略基地和复兴基地。就战略基地而言,重庆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毅然抗战的精神堡垒,是中国抗战的政治中心。中国抗战的胜利是以四川为基地成功的,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开启凤凰涅槃的伟大光明前景是以四川为基地完成的,更是以四川为起点开始的。

  特点三:《四川抗战全史》突出了四川对于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做的十大贡献。《四川抗战全史》分别从人口内迁、社会动员、忠勇川军、防御空袭、经济后盾、交通命脉、文化堡垒、科教救国、遍地屏障、国际合作抗日十大方面,全面系统再现了四川对抗日战争做出了伟大历史性贡献。  正如 1945年10月中共《新华日报》发表社论《感谢四川人民》中所给予的高度评价,四川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民族战争之大后方的主要基地”,直到抗战终止,四川的征兵额达到302.5万多人。四川为完成特种工程,服工役的人民总数在300万以上。粮食是抗战中主要的物质条件之一,而四川供给的粮食,征粮购粮借粮总额在8000万石以上;历年来四川贡献于抗战的粮食占全国征粮总额的1/3,而后征购与征借亦自四川始。此外各种捐税捐献,其最大的一部分也是由四川人民所负担……仅从这些简略的统计,就可以知道四川人民对于正面战场送出了多少血肉、多少血汗、多少血泪!

  特点四:抗日战争中广大工矿企业、高校师生及民众的内迁加速推动了四川早期现代化发展进程。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中国抗战中心和基地转移四川,这一划时代的历史事件对于重庆和四川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来自中央政府的强力介入,使落后于东部沿海的西南地区在经历民族精神洗礼的同时也进行了一场现代化的洗礼。推动了四川早期现代化进行的发展。这种现代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经济的现代化,一个是文化的现代化。使东部先进的社会风气融入四川传统乡村社会,开启了四川人的现代化思维和眼界。

  特点五:《抗战史》突出了四川少数民族同胞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贡献。四川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抵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在中国抗战期间,作为大后方的5200多万四川人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伟大的贡献,这些牺牲与贡献是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大小凉山的彝族,川西高原和岷江河谷的藏族、羌族,武陵山区乌江之畔的土家族、苗族,以及散居全省各地的回、蒙、满等各族同胞,都以不同方式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涌现出天宝、杨东生、马福寿、蔡隶曾、罗永庆等民族将士,展现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共赴国难的伟大精神。

  特点六:该书彰显了四川军人保家卫国、敢于牺牲的崇高爱国品质。八年抗战,四川出川将士生活极其艰苦,装备极为简陋;但他们为挽救国家危亡,充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八年间,出川川军将士转战上海、山西、山东、安徽、河南、江苏、浙江、江西、湖北、福建、湖南、广西、贵州等省区,先后参加了淞沪抗战、太原会战、广德泗安战役、安庆之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襄樊战役、随枣会战、长沙会战、晋南之战、浙赣会战、长衡会战等大小战役28个。他们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全国其他抗日军队一道,前仆后继,同穷凶极恶的日寇展开殊死战斗。在抗战中,川军将士付出巨大牺牲,先后有64万将士阵亡,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立下丰功伟绩。同时,四川人民为抗战提供了巨量兵员,补充了正面战场的中国军队,以至于有“无川不成军”之说。

  特点七:《四川抗战全史》生动再现了四川民众波澜壮阔的爱国精神。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第二次合作形成,全民抗战已达成共识,各界协力推动四川抗日救亡运动,成立了由政府主导的抗日救亡组织——四川省各界抗敌后援会,四川各地纷纷成立了许多抗日团体和组织。四川人民抗日救亡运动高涨,为解决前线将士的衣食问题,为建设抗战大后方和支援全国抗战,全川人民有钱出钱、有粮出粮、有力出力,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献金运动”、救助难民运动、反轰炸运动、并积极修建后方交通道路、飞机场基地等。《四川抗战全史》凸显了在四川为全国抗战贡献了天府之国的全部富裕。将四川建设成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根据地和民族复兴的基地、支持长期抗战关键在经济。四川自古号称天府,物产富饶,远非他省可比,在这伟大的民族抗战中,所负之使命亦较他省为巨。四川经济发展,是在战争状态即“非常态”环境下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带有显著的战时经济特征,四川成为国家建设规划和投资的重点,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以及工商业都得到了相应发展,四川成为了后方重要的经济中心,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四川人民为节约粮食、支持前线,也付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四川人民以天府柔情挺起中华民族的如山脊梁。

  四川省政协原主席陶武先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四川抗战有特点、贡献大,这段历史可圈可点;抗战研究有深度、成效大,这项工作可喜可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