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卫星 经济学家周报副主编
粤籍经济学家思想前卫,都取得了非凡的学术成就,堪称大家。
陈锦涛1901年赴美留学,后进入耶鲁大学学习经济学,师从著名经济学家费雪,1906年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经济学博士。
许涤新的一生,深深地刻下了中国革命现代史的烙印,他的学术生涯可以说是“熔革命家与理论家于一身,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杨培新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包全留,歉收自负”的十六字改革方针,“使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由传统的行政隶属关系转变为以赢利为核心内容的经济契约关系,他的承包制理论也成为中国上世纪8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的一剂灵丹妙药。”
林少宫是我国计量经济学奠基者之一,他从教50多年来,桃李遍天下,不少学生在世界经济学家排名中进入前500名,被经济学界称之为“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家群现象”。
张卓元是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他不仅默默无闻地参与中央重要文件起草工作和国家重大经济政策的咨询工作,而且还致力于经济改革中一些重大问题研究,敢于直抒己见和淡泊名利的学风与做人风范,令人敬佩。
萧灼基教授于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改革、产权制度、金融证券、涉外经济等研究领域,发表了一系列创新观点,颇具影响。金融证券市场是萧灼基教授近年主要的研究领域,他是中国较早从事证券市场理论研究的学者之一,尤其是近年来发表的有关证券市场的重要观点,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建设和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陈雨露作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和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在金融学研究方面成绩斐然,是“60后”经济学家的突出代表。
【杰出人物介绍】
张卓元,1933年7月生。广东省梅县人。1954年7月中南财经学院经济系毕业,1954年9月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先后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经济研究》编辑部编辑、副主任、主任;1983年7月调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任所长、研究员、《财贸经济》主编、博士生导师;1993年12月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任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5年9月至1998年10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经济研究》主编。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社会兼职:中国价格学会、中国物资流通学会、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秘书长。曾获孙冶方经济科掌论文奖、著作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主要著作:《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价值·价格·成本和利润》、《社会主义价格理论与价格改革》、《张卓元选集》、《论我国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模式》、《论中国价格改革与物价问题》、《论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与市场化改革》、《新价格模式的建立与市场发育的关系》、《中国改革开放经验的经济学思考》、《论争与发展:中国经济理论50年》等。
许涤新(1906—1988),广东揭阳人。早年就读于广州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上海劳动大学;任社会科学家联盟中共党团书记、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组织部长,1935年被捕入狱。抗日战争爆发后出狱,任《群众》副主编、中共《新华日报》总支书记、中共中央南方局经济组组长、香港工委财经委员会书记。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财经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委统战部部长、市人民政府秘书长,中央统战部秘书长、副部长,国务院第八办公室副主任,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经济研究所所长,汕头大学校长。全国工商联第一、二、三届副主任委员,第四、五届常委。第一、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主要著作有《中国经济的道路》、《广义政治经济学》、《我国过渡时期国民经济的分析》等。
林少宫(1922—2009)是我国著名的数理统计学家和计量经济学家,我国计量经济学奠基者之一。194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经济学系,1947年赴美留学,先就读于路易斯安那州州立大学,1949转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并于1952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53年在美国俄亥俄州地顿大学任讲师。1954年回国工作。1955年以后,先后在华中工学院(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数学系、数量经济系、经济学院任教。曾任华中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中国现代统计研究会第一、第二届副理事长、中国概率统计学会、中国质量管理学会第一、第二届常务理事。林少宫教授长期从事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著作、译著10余部,代表作有《基础概率与数理统计》、《农业试验正交设计》、《简明经济统计与计量经济》、《微观计量经济学要义》等。
杨培新,中国当代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和嘉应大学校长。1922年生于广东省大埔县百侯镇;1938年在武昌中华大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青年救国团武昌区团组织部长、抗敌宣传队第三队书记、重庆《战时青年》社编辑、恩施《新湖北日报》副刊通讯室主任、重庆《商务日报》采访部主任、上海《文汇报》经济版编辑、香港《文汇报》经理、发行人。1949年起协助中国人民银行南汉宸行长研究和制定金融政策,创建金融研究所。主要著作:《中国经济动向》、《中国通货膨胀论》、《新货币学》、《旧中国的通货膨胀》、《中国的金融》、《论我国银行改革》、《我国社会主义银行》、《我国货币政策》、《华俄道胜银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新思路》等。
萧灼基,广东汕头人,1953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1959年至现在,历任北京大学经济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86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1992至今享受政府有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获首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等诸多奖项。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界》杂志社社长兼总编。主要著作有:《萧灼基选集》、《萧灼基文集》、《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研究》、《中国宏观经济纵论》、《社会主义再生产理论研究》、《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宏伟战略目标》、《中国经济建设与体制改革》等多部。
附:粤籍经济学家名单(排名不分前后)
陈锦涛(1871—1939)
许涤新(1906—1988)
陈观烈(1920—2000)
林少宫(1922—2009)
何建章(1926—2004)
林文益(1930—1997)
杨培新(1922—)
曾牧野(1928—)
张卓元(1933—)
萧灼基(1933—)
叶灼新(1936—)
罗肇鸿(1936—)
余永定(1948—)
李江帆(1951—)
汤 敏(1953—)
郭克莎(1955—)
何小锋(1955—
陈雨露(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