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8月23日 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闽籍经济学家:蜚声学界的探索大家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2015中国经济学家地理(福建篇)

  

  ■ 白卫星 经济学家周报副主编

  闽籍经济学家在中国经济改革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企业改革到对外开放,都有闽籍经济学家的贡献,是蜚声学界的探索大家。

  陈岱孙从事经济学教育70年,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才。他教书治学皆以正直为先,始终强调对西方经济学不能“述而不批”。先生把自己一生的关注焦点凝聚在教书治学上,学术思想很新,能及时了解各种动态,对经济形势和未来都有很正确的理解和分析。陈岱孙教授学识之渊博,教学艺术之高超,素享盛誉,是一位杰出的道德、文章堪称楷模的德高望重的经济学界宗师。

  蒋一苇从1978以来一直活跃于经济改革的理论探索和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为推动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日以继夜、孜孜不倦、不遗余力地进行工作。他的一系列论著和观点,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童大林在担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时,积极组织、领导拟订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设计方案,筹划和指导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为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立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林子力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便致力于中国经济问题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研究,对当代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他著述颇丰,研究也极深入。其市场经济三大阶段理论和新价值论、劳动商品性理论、产权社会化理论构成了社会主义经济学的一个新的理论框架。

  改革开放以来,方生的名字一直活跃在中国经济学界,其论著尤其是关于对外开放的问题的精辟论述,频频见诸于报刊。他涉及市场经济、特区经济、台湾经济和对外经济开放等诸多方面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杰出人物介绍】

  陈岱孙(1900—1997),原名陈总,1900年10月20日生于福建省闽侯县。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1918年考入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22年入哈佛大学研究院,192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后赴英、法、意等国作短期考察和研究,1927年任清华学校大学部经济系教授,1928年起任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和系主任,次年起又兼任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抗日战争期间历任西南联合大学经济系教授、系主任、商学系主任;1952年任中央财经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第一副院长,1953年以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经济系主任等职。他还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曾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长、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世界经济学会顾问、《经济科学》杂志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编辑委员会副主任等。陈岱孙在财政学、统计学、国际金融、经济学说史等方面都有极高的研究成就。

  童大林(1918—2010),1934—1937年在厦门、参加地下革命活动和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2月由香港奔赴延安,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青年工作、农村工作、宣传工作等。1938年起,在中央青委、陕甘宁边区青救会工作,任延安市青联副主席;1939年任西北青年战地工作团第五团指导员,赴晋东南根据地;1941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1946年赴东北,参加土地改革,任过区委书记、区长、中共青冈县委常委、宣传部长。1948—1954年任《黑龙江日报》总编辑。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处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室主任、秘书长;1960年倡办北京景山学校。粉碎“四人帮”以后,任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党组成员;国家科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82年,童大林担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他是中共十二届代表大会代表,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体改研究会顾问,中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著有《在历史的转折中》《春雨行》、《黄金国土》等。

  蒋一苇(1920—1993),原名蒋炜,福建省福州市人,1920年2月14日出生于武汉市。1944年底,蒋一苇到重庆参加了中共南方局领导的民主青年活动;1949年3月,蒋一苇奉命调到北京主编《科学技术通讯》杂志。1978年9月,蒋一苇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先后任副所长、所长、并兼任经济管理出版社社长、《中国经济年鉴》总编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经济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工业经济协会副会长、中国企业管理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企业管理教育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经济管理刊授联合大学副校长。1979年,提出了“企业本位论”的观点,闻名国内外。1985年,任重庆市社会科学院院长、《改革》杂志主编、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工业经济管理研修中心基金会会长兼研修中心管委会主任、深圳无线电工贸公司企业委员会主任。1988年,被选为全国七届人大代表、七届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

  林子力(1925—2005),男,汉族,福建连江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高级研究员,中国经济学家,劳动商品化理论创立者。林子力1948年在香港任《华商报》增刊《世界展望》编辑,并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兼职。1949年到北京,曾任《学习》杂志编辑,以后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物价委员会、国务院研究室等单位工作。并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室务委员、研究员,兼任理论组组长,并在厦门大学等高等院校和学术团体兼任教授和顾问等职。主要著作:《社会主义经济论——论中国经济改革》(第1—3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85、1986、1994年出版)等。

  

  附:闽籍经济学家名单(排名不分前后)

  陈岱孙(1900—1997)

  陈彪如(1910—2003)

  童大林(1918—2010)

  蒋一苇(1920—1993)

  李宗正(1923—2000)

  方 生(1925—2002)

  林子力(1925—2005)

  苏东水(1928—)

  吴宣恭(1930—)

  曾五一(1953—)

  林伯强(1957—)

  邓荣霖(1937—)

  邓子基(1923—)

  裴长洪(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