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最大的10家智能手机生产商中只有华为和联想两家中国公司,2014年已有8家中国公司跻身前10位,余下的两家外国公司分别是三星和苹果。仅仅3年时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规模就增加了3倍,而市场领头羊也出现了一次彻底的大洗牌。如今全球最大的10个智能手机品牌中,有6个是中国品牌。但除了华为、中兴和联想之外,中国手机生产商所掌握的专利寥寥无几,因此它们有可能陷入巨额法律诉讼之中。
■ 陈富中
尽管中国的人均收入(在经过购买力调整后)还不到美国的1/4,但是在13.6亿中国人中,却有许多人渴望得到低价格、高技术的手机。2012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从那以后,中国的手机年均出货量已经翻了一番,达到大约4亿部,这足以让每个美国人和加拿大人人手一部,同时还有数千万部的富余。
全球手机行业的领军企业三星和苹果公司想要统治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的雄心都已经表露无遗。但是随着中国市场需求的爆炸式增长,国内公司在争先恐后地满足其需求。“如今你可以看到中国有400个品牌在扩张。”Counterpoint Research公司的一位董事尼尔·沙说。“这就像是一场淘金热。”
据市场研究机构Canalys统计,在2011年中国最大的10家智能手机生产商中只有两家是中国公司,它们是华为和联想。在2014年,有8家中国公司跻身前十位;余下的两家外国公司分别是三星和苹果。仅仅在3年时间里,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规模就增加了3倍,而市场领头羊也出现了一次彻底的大洗牌。据Strategy Analytics公司统计,如今全球最大的10个智能手机品牌中,有6个是中国品牌,不过其中的多个品牌只在中国的国内市场销售,由此也可以证明中国市场之于世界其他市场的意义。
现在,中国的行业新秀跃跃欲试,准备开拓国际市场。位于北京的新兴公司小米的市值约为450亿美元,它正在向邻国印度投入资金和人才。位于深圳的中兴公司计划在未来3年内把美国市场的份额翻一番。同样位于深圳的华为远赴柏林,参加德国柏林消费电子展(IFA),并且在展会上推出了最新的旗舰手机—Ascend Mate7。中国手机生产商的触角几乎伸到了全球的各个角落,并且做好了推销的准备。
多年来,中国手机生产商一直在诺基亚等公司的照应下过活。自从谷歌公司在2008年推出安卓系统(Android)之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价格低廉的定制化手机操作系统安卓的问世是为了应对苹果公司用以打破现状的iPhone手机,凭借安卓系统,任何精明的电子产品公司都有可能开发出有价值的替代品。中国生产商立即扭转战略,从为其他公司贴牌生产转变为塑造自有品牌。
如今,我们正在面临消费电子产品的新时代中国时代,这个时代里涌现出了一代老谋深算的企业家和头脑聪明的工程师,他们的武器是从前辈那里汲取来的经验和教训。诚然,其中的一些公司照搬了西方的点子,有时甚至达到了亦步亦趋的地步。
魅族是第一家凭借自身实力创建品牌的中国手机制造商。魅族公司设在距离香港不远的绿色海滨城市珠海,公司领导人黄章是一名高中辍学生,他曾经做过工厂工人,人们说他性格内向、喜怒无常。由于没有市场营销预算,黄章在本世纪初利用网络舆论的力量创造出了中国最受欢迎的MP3播放器。
苹果公司在2007年推出iPhone手机4天后,黄章便夸下海口,声称魅族将推出iPhone手机的终结者M8。结果,这款手机与苹果手机实在过于相像,为此魅族公司受到了其灵感来源苹果公司的巨大压力,最终不得不让产品下架。但是黄章的公司成功地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支持者,并且最终让中国的智能手机在这个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雷军看上去一点也不像是一位颠覆者。首先,他是一位中年人。他更愿意穿着传统的公司制服拍照,即西服衬衫和西裤,就像新创企业的员工穿着T恤衫和牛仔裤一样。多年来,他一直在为微软中国公司的竞争对手工作,并且最终带领公司上市。他还做过风投资本家。集公司人和民族英雄于一身的雷军是中国最著名的移动竞争者小米公司的创始人,这家位于北京的公司对自己的目标毫不掩饰,那就是要彻底颠覆手机行业。
2010年前后,雷军迷上了智能手机。他认真研究了智能手机的设计、运营和业务。他的背包里总是放着好几打智能手机。察觉到机会的雷军利用他在中国风投资本行业内的人际关系招募合作伙伴,其中包括谷歌中国移动搜索业务的前负责人。他们决定把公司命名为“小米”,并且开始着手设计他们的第一款手机。小米1由为iPhone手机代工的中国台湾公司生产,2011年10月,小米1手机以1999元(约合330美元)的价格上市销售。
小米一夜成名,2014年年底,它超越了三星和苹果,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智能手机生产商。去年10月,苹果公司的首席设计师乔纳森·伊夫(Jony Ive)说,小米的产品有“剽窃”之嫌。同样,魅族公司的黄章也一度在公司内部的论坛里撰文指出,雷军抄袭了魅族的“手机设计、生产、供应链、市场营销,甚至是金融运作方法”。
与中兴一样,华为的智能手机产量足以使它成为中国国内市场的重要一员。但是公司上下关注的是如何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全球化品牌”。据Gartner公司统计,5年前华为的移动设备销售额还无法使之跻身于全球最大的10个品牌排名。如今,它是仅次于三星和苹果的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生产商。
中国手机生产商面临的严峻挑战是,它们的全球扩张战略将使之与那些曾经被它们在占尽天时地利的国内市场打败的跨国技术巨头再次展开竞争。但是,它们已经没有退路。中国市场已经饱和;在今年的消费电子产品展上,仅仅来自于深圳的展商就有接近300家。
中国市场的发展速度也在减缓。据IDC统计,中国智能手机的出货量经过几个季度的三位数增长后,在2014年第三季度跌落至15%,这表明手机生产商必须开始从取悦首次购买者向吸引现有手机用户升级的方向转变。
此外还存在法律障碍。除了华为、中兴和联想之外,中国手机生产商所掌握的专利寥寥无几,因此它们有可能陷入巨额法律诉讼之中,而且还有可能拖累其扩张速度。去年12月,爱立信公司起诉小米没有向其支付无线专利的专利权使用费,于是印度的一个法院要求小米公司停止销售手机。
那一夜成名的传奇呢?这样的故事往往会让酣睡的巨头在半夜惊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