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统计局4月15日公布现代宏观经济学中最让人期待的数字之一,即按照某种衡量标准已经是全球最大经济体的中国经济的第一季度增长数字。
要获得中国经济增长数据的竞争是如此激烈,以至于记者们在凌晨2时30分就赶到人民大会堂守候,等待中国政府发布年度增长目标——即便只是为了抢先几秒钟报道一个足以改变市场行情的数字。
有什么值得关注的看点?
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数字将是净出口。通常情况下,这对经济增长影响不大,因为中国需要购买原材料,以便生产它向海外输出的制成品。龙洲经讯估计,去年相对较小的净出口同比增幅使整体经济增长减少了0.3个百分点。但是,大宗商品价格的暴跌(部分原因就是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削减了中国的进口账单,导致1月和2月都出现创纪录的600亿美元月度贸易顺差,而第一季度的顺差比去年同期大了6倍。
净出口的这种激增将提振中国第一季度的增长数字,使内需显得比实际更为强劲,并加大人们对通缩的担心。那么通缩恐惧有道理吗?
按政府官员的说法是没有必要感到恐惧的,他们提出,仅为1.4%的通胀率(远低于3%的目标)是由于海外不断下降的大宗商品价格和国内的农作物好收成。食品占中国消费价格指数(CPI)的1/3以上。但人们的忧虑显然挥之不去。中国央行已经在过去四个月两次下调基准利率,还削减了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
“新常态”是慢速增长加上通缩吗?有可能。官员们相信,上述措施将有助于保持增长,达到7%的所谓“新常态”。但其他经济学家担心出现这样一种情形:尽管一再下调利率,但经济增长继续缓慢而稳步地减速。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中国经济今年将增长6.8%,明年将增长6.5%,后一个数字可能意味着中国经济增幅几十年来将首次低于印度。再加上美联储(Fed)加息,这会不会是成为引发资本外逃的配方?
中国官员们辩称,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低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美元的强势,而非北京方面任何刻意的政策。官员们表示,他们宁愿保持汇率稳定,营造一个适者生存的环境,让最具创新性的企业茁壮成长,从而创造就业,提振经济。若能实现这一愿景,将比任何政府刺激计划更好。(FT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