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速在今年第一季度降至6年来最低值,凸显出在建筑业和制造业两大支柱放缓之际,中国在寻找增长新动力上的挑战。中国国家统计局日前表示,2015年头三个月,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0%。这是2009年一季度全球金融危机深度爆发以来的最慢季度增速。
去年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为7.3%。在中国试图摆脱烟囱林立的工业化增长模式、向国内消费和服务转型之际,中国经济的放缓被视为必要而不可避免的。就在上个月,中国总理李克强宣布,中国2015年的增长目标是“7%左右”。中国国家统计局综合统计司司长盛来运近日称:“这种回落也很正常,因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增速换挡、增速回落一定程度上讲有利于调结构和转方式。”
不过,中国政策制定者希望避免让经济突然放缓,因为这可能导致失业率激增,并可能导致债务违约潮,从而威胁到金融稳定。最近几个月,由于投资者预期中国央行(PBoC)会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以应对疲软的增长,中国股市一直处于暴涨之中。
为降低借贷成本、刺激投资,中国央行自去年11月以来已两次降息。不过,分析师表示,考虑到最终需求的疲软和企业资产负债表(尤其是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已是债务高企,就算利率再低一些,企业也不愿增加投资。4月15日发布的其他数据也佐证了经济放缓的局面。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涨幅只有5.6%,增幅创下最低记录,远低于1到2月份6.8%的低点。
3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基建、工厂设备和房地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13.5%,不仅低于头两个月的13.9%,也是14年来的最低增幅。与此同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出现了9年内的最低增幅,同比名义增长只有10.2%。
在放松货币政策的同时,中国各地地方政府也宣布计划,将在今年增加基建开支,意在弥补建筑业和工厂设备开支的放缓。上个月,中国政府推出楼市新政,放宽按揭限制并下调二手房营业税免征时间,希望能提振疲软的房地产市场。尽管投资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率仍远高于其他主要经济体,但4月15日的数据显示,这一贡献率已开始出现温和的再平衡趋势。(FT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