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婉琦
在我家不远的天桥拐角处,总能见到一个熟悉而陌生的盲艺人。因为经常见到,故为熟悉;但因缺乏交流,故为陌生。
他的手时常把着他挚爱的二胡。他的身旁,定是他曾许诺要相伴到老、终身相依的老伴儿;他的身下,是陪伴他多年的小木凳;老伴儿的身前,是那个已经掉了把手的饭盒。这些,或许就是他现在拥有的一切。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我想,耳朵便是专属他的通往幸福的大门。他总是闭着那双看不见风景的双眼,左手指灵活地拨动着琴弦,右手臂膀或急促或舒缓地运动着,脑袋随着二胡声的起伏跌宕而不停地晃动着。二胡声欢快的时候,他的嘴角也会划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二胡声伤感缓慢的时候,他的眉头会紧皱一起,直到节奏转换后才渐渐舒展开来。
我想,他能够坚持在天桥上拉琴卖艺的动力,不止是源于他对音乐的热爱,还有他老伴对他的支持和倾听。在天空飘着细雨的时候,他的老伴站在他身边为他撑伞,烈日当头的时候,他的老伴为他摇着那把破旧的蒲扇,即便自己已经汗流浃背,也硬着头皮挨过去。路人偶尔的施舍,也往往通过老伴儿的“谢谢”传递给他,继而传递到二胡的旋律里。
曾经有这么一个故事:上帝给了一个盲人、一个聋哑人各一个实现愿望的机会,他都会帮他们达成愿望,不过期限只有一天。于是盲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过上一天正常人的生活。可是当他看到这个世界的模样后,却失望至极,他感叹人性的冷漠与现实,感叹一个正常人有多无奈,于是当他结束一天的生活后,他满足地继续过着一个盲人自己的生活。
是的,看不见不等于不可以幸福。一个人没有了双眼是莫大不幸,但却可以忽略掉一些残酷的现实,用心过生活,用心读世界。就像那个盲艺人,将二胡作为他心灵的寄托,用或欢快,或激昂的旋律,谱写他最懂的人生之歌。
在天桥拐角处,有那么一位盲艺人,他没有富足的物质生活,但有二胡、老伴和两个人的相伴相守。人海茫茫,各自奔忙,而他的世界有谁能懂?
(本文作者系重庆南开中学高2015级18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