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18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京东巨亏背后的细节:重心倾向第三方平台引忧虑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孙翼飞

  

  不久前,京东对外公布了和腾讯牵手、上市以来的首份年度财报。巨亏数字后面,仍有不少细节有待于解读。但可以肯定的是,现在的京东,已和原来那个独立门户、靠自营起家的京东,相去甚远。

  

  巨亏背后

  

  3月3日晚,京东发布了2014年第四季度和全年财报。从数字上看,这份财报颇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财报显示,京东2014年第四季度营收为34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3%;净亏损为4.543亿元,上年同期净亏损为1.10亿元;2014年全年京东营收为1150亿元,比上年增长66%,净亏损为49.96亿元,上年净亏损仅为4989.9万元。

  京东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员工股权激励费用和与腾讯的战略合作所产生的无形资产摊销。”

  “我们的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的指标更能反映公司实际的经营成功,投资人也更为看重这个指标。从这个角度上看,2014年京东实现微盈利。”京东方面表示。

  如不考虑对刘强东的这笔期权奖励支出,京东在2014年的净利润已有较为明显增长。

  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京东2014财年净利润为3.627亿元人民币(约5850万美元),较上年的2.239亿元人民币增长62%。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的净利润率,在2013和2014财年均为0.3%。

  如果非要按照京东的标准来解读,这份年报也能找到一些亮点。

  在去年的一年里,京东年度交易总额为2602亿元(约419亿美元),同比增长119%;净收入为1150亿元(约185亿美元),同比增长66%。而这些增长主要是受益于京东活跃用户数,以及订单量的翻番式上涨。

  从用户数量上来看,2014年第四季度京东活跃用户数量增至5470万,同比增幅达到近100%。2014年全年,京东活跃用户数激增至近亿,达到9660万,同比增幅104%。 从订单数量上看,2014年第四季度,京东完成订单量达到2.18亿。2014年全年完成订单量达到6.89亿,同比增长113%。

  要知晓究竟哪一种声音预言了京东的明天,也只有等等今后京东的年度财报。或许,过不了多久,答案就会水落石出。

  

  重心转移

  

  值得注意的是,财报中还有另一组数据。这组数据告诉人们,京东的平台战略已在悄然转变。

  在2014年全年,京东第三方交易额占比已经达到39%,第四季度达到44%;自营与第三方平台交易总额分别为1593亿元人民币与1009亿元人民币,增长了70%和217%。

  重心已明显倾向第三方平台。

  “京东不会刻意追求商家数量规模”,对于第三方平台业务的迅速发展,刘强东很是淡然。可是,在财报分析师会上,刘强东表示京东自营业务主要集中在标准化品类的产品,而第三方平台服务主要是提供非标准化品类。从市场容量和平均情况来看,非标准品类的数量以及市场销售额都是远远大于标准化品类的。“长期来看,第三方平台的成交总额比例已经超过了50%。”

  虽然对外表示不会刻意拓展第三方平台规模,但事实上早在2013年,刘强东就对第三方平台业务表示出了极大的期待。他把第三方平台视为“关系京东生死的业务”。按照当时的规划,京东希望在2016年让第三方平台业务能够占据半壁江山。

  从数据上来看,京东直营业务毛利润率只有7%左右,而开放平台业务毛利润率高达70%。毛利润率只有7%的直营业务必然会亏损。解决之道就是增加毛利润率为70%的开放平台业务。2014年,京东整体毛利率的上涨,与积极拓展第三方平台业务不无关联。

  人们都知道,京东靠自营起家。一直以来,京东也以自营的品质和物流服务为卖点。可这也让京东一直饱尝直营业务毛利润率低、交易规模增长受物流能力制约的艰辛。向“自营+开放平台”的混合模式转型成了京东的必然选择。

  可是,提到第三方平台,人们难免会促狭一笑。

  今年1月份,央视就曾曝光包括京东在内的各个电商平台的正品率情况。根据抽检情况,京东的正品率为90%。虽然在综合类电商平台中,这个数字拔得了头筹,但仍像一记耳光,狠狠地打了京东的脸。因为刘强东曾说过,京东从来不卖假货,否则跟淘宝没什么两样。

  而今后,京东的战略重心将越来越倾向于第三方平台,这不免让人开始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