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玮
从去年开始,投资圈流行着这样一句玩笑话——人类已经不能阻止复星的海外并购。
去年,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带领他的复星集团以几乎每月一起收购的速度在海外鲸吞,其中最受关注的并购案当属拿下地中海俱乐部的控股权。不难看出,曾经以医药起家的复星,正沿着巴菲特的成功模式打造一个“产业+投资+保险”的民企巨无霸。
国内投资遭遇“门槛”
同样,作为全国政协委员,郭广昌在今年“两会”期间也带来 “关于助力中国企业更好融入全球经济”等7项提案,其中提到在海外并购潮中,国内企业对全球品牌、渠道,特别是先进技术和金融资本的投资不足,同时所投境外企业回国发展准入限制较多,未能很好地整合全球资源为我所用等问题。
事实上,郭广昌的上述建议还引发了一段趣事。3月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加了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农业界联组会讨论,当时郭广昌就提出,“复星已经实现了‘走出去’,在海外并购了多家金融企业,但现在想要在国内投资,却遇到了‘门槛’”。对此,李克强指着列席会议的央行行长周小川说,“你专门写个建议,周小川就坐在这儿,你直接找他”。
从1992年创业之初的10万元注册资本,到如今千亿规模,复星集团创造了一个民企发展神话,其中,复星对海外的投资规模、范围之大更是引人注目。其实,除了复星外,我国多家企业的出海步伐都在提速,而在郭广昌看来,这一海外并购井喷期带给企业的除了惊喜和机遇,还有不少挑战。
企业“走出去”难题
不仅复星,近两年来中国企业掀起了出海投资潮。今年1月,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钟山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透露,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首次突破千亿美元,达1029亿美元,增长14.1%。另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刚刚开年,已有7笔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案公布。有分析机构预测,2015年中国很可能再创海外并购交易额的新纪录。
但郭广昌指出,企业出海在国内审批、资金支持、海外项目回国发展等方面仍然遇到了不少问题。具体来说,民企海外投资的融资渠道窄、成本高,竞争力不足,国内监管审批仍需继续简化。“商务部、发改委分别就对外投资制定规章并进行核准备案,双部门管理流程重复,影响企业‘走出去’效率。而更值得关注的是,企业‘走出去’不易,引回来更难,”他坦言,“国内企业对全球品牌、渠道,特别是先进技术和金融资本的投资不足,同时所投境外企业回国发展准入限制较多,未能很好地整合全球资源为我所用。”
盼国家再扶一把
为使中国企业更好地拥抱国际资源,郭广昌提出了多条建议,希望国家给予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走出去”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包括立法规范、服务体系建设、金融支持、自贸区创新实践以及相应税收优惠等。
郭广昌在提案中称,国家应加快制定并实施《境外投资法》。建议进一步规范对外投资的主体、程序和权责,将不涉及敏感国家和地区、敏感行业的对外投资,特别是民企的,改为单一部门备案制。
同时,我国应参考国际经验,加大对民企海外投资的服务和支持;加快金融改革;加快自贸区建设以及建立海外投资收入税收减免制度。另外,建议在自贸区内开通中国企业海外项目引回来发展的绿色通道,尤其在金融、大宗商品、医疗健康、文化娱乐等领域给予此类企业更多支持,吸引和鼓励中国企业在全球整合资源要素后回国发展,服务国家和企业竞争力的同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