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雷
央行决定,自2015年2月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同时,对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4个百分点。对此,有人担忧是进入了“强刺激”的轨道。实际上,这种担忧完全是多余的。
央行这一次的降准,是“全面+定向”的组合手段。定向降准,理解起来很容易,因为是有前提条件的,一是对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达到定向降准标准,二是中央1号文件强调“粮食安全”。央行的宏观货币政策,要想获得微观实体的有效响应,就需要定向发力、精准施策。定向降准就是为了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支持结构调整的能力,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以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夯实基础、补上短板。
那全面降准该如何解释呢?我们必须清楚我国货币供应的重要平衡机制之一,就是外汇的对冲机制。国家外汇管理局2014年年末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外汇储备38877亿美元,出现两年来首次下降。2014年第三季度相比第二季度,外汇储备下降了8932亿美元。市场的流动性理应得到补充,而据测算,本次降准,释放的流动性大约在7000亿元左右。显然,后续是否还会继续降准,我国外汇储备的变化依然可以作为一个观察指标。
货币政策乃至各类宏观政策,在本质上都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升级的“新常态”,货币政策也理应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服务。我国实体经济的增速,减速换挡是可以接受的,但“断崖式”的硬着陆我们显然是无法承受的。在经济增速降到1990年以来的新低的同时,2014年CPI涨幅为2%,创5年新低,而且有进一步走低的趋势,反映经济景气情况的PMI自2014年10月以来连续回落,目前已落入临界点之下。
而从国际方面看,尽管我国不必跟风,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经济环境也是货币政策不得不考虑的因素。除了以美国为代表少数几个国家,全球经济总量60%的央行,目前都正在削减利率或者采取其他手段让更多资金注入经济系统,显示全球经济已经进入一个十分脆弱的阶段。特别是日本、欧盟持续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加之加拿大、瑞士、俄罗斯、印度、巴西、澳大利亚等的跟进,都倒逼我国货币政策进行适当调整。
流动性是银行的命根,是实体经济的血脉。面对“内外交困”的经济下行压力,如果我国央行坚持不调整货币政策,紧缩的流动性就可能导致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资金紧张、甚至资金链断裂,如此一来,相当数量的企业将不是渡过转型升级的难关,而将是“壮志未酬身先死”。这种情况发生,冲击的将不仅仅是经济的平稳运行,甚至可能带来系统性风险的爆发。可见,央行的“全面+定向”降准,实际上是在“雪中送炭”。
因此,我们必须准确把握这次央行降准的政策意图,根本无关“强刺激”,而是在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保持平稳发展“新常态”营造环境、争取时间空间。实际上,李克强总理日前在达沃斯的演讲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我们将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会搞‘大水漫灌’,而是更加注重预调微调,更好实行定向调控,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同时着力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