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2月16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重庆两江新区现代物流在服务业综合试点中提档升级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张雅兰 夏明毅 刘广斌 本报记者 王建蓉

  

  今年重庆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枢纽,这一抢抓“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契机的重大举措,为两江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作为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国家赋予两江新区“内陆现代服务业基地”的功能定位,并由国家财政部、商务部在两江新区开展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工作,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依托两江新区优越的港口、码头,推进现代物流业不断提档升级,这为新区打造“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奠定了基础。

  

  试点项目持续发力

  物流渐呈多元体系

  

  重庆便捷的交通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两江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强力支撑。“渝新欧”货运专列每周三班常态化运行,到欧洲比从上海到欧洲节约20多天,成为我国运输量最大的对欧陆上贸易大通道。长江黄金水道优势明显,进出口集装箱量已突破350万标箱,正建设全国内河航运最大枢纽港果园港。市域内高速路网密度达到2.46公里/百平方公里,居西部第一。40多条国际客货运航线通达世界37个国家和地区,旅客吞吐量超过2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到30万吨。直辖以来特别是两江新区成立以来,全市交通、能源、通讯、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工业用水、电、气、通信、运输等综合成本比东部沿海地区低30%左右。这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据悉,截止目前,两江新区现代服务业物流集群版块经过三年试点,共开展现代物流项目12个,物流项目逐渐形成平台型、产业供应型及配送型的多元物流体系。

  两江新区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平台型物流的发展打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两江新区不到200平方公里的较小区域内,具有在建的内陆最大枢纽机场、内河最大集装箱港口和多个铁路枢纽站,具备高密度、全方位、便捷化的交通运输体系。新欧国际商贸物流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围绕两江新区良好的要素集聚扩散条件,依托团结村铁路中心站有型的场站和整车口岸资质,以铁路集装箱物流为主,面向长江经济带、渝新欧经济带沿线国家,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铁路货代、综合仓储、货运交易、等相关配套服务,有效拉动重庆及周边沿线地区国际贸易及相关产业发展。

  此外,果园港综合物流信息管理平台、两路寸滩保税物流等功能性平台物流依托渝新欧国际大通道,开展沿线国家贸易和物流,对于带动和促进中亚、中欧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两江新区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平台型物流的发展打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两江新区不到200平方公里的较小区域内,具有在建的内陆最大枢纽机场、内河最大集装箱港口和多个铁路枢纽站,具备高密度、全方位、便捷化的交通运输体系。新欧国际商贸物流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围绕两江新区良好的要素集聚扩散条件,依托团结村铁路中心站有型的场站和整车口岸资质,以铁路集装箱物流为主,面向长江经济带、渝新欧经济带沿线国家,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铁路货代、综合仓储、货运交易、等相关配套服务,有效拉动重庆及周边沿线地区国际贸易及相关产业发展。此外,果园港综合物流信息管理平台、两路寸滩保税物流等功能性平台物流依托渝新欧国际大通道,开展沿线国家贸易和物流,对于带动和促进中亚、中欧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两江新区快速的经济发展也为产业供应型物流的完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去年两江新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61亿元,同比增长15%;工业总产值4179亿元,增长20.1%。中钢物流信息云服务平台、千亿汽车基地供应链物流一体化服务中心等产业类物流依托落户两江新区的优势产业背景,致力于为新区内的相关产业提供供应链物流一体化服务。既提升了行业竞争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社会总体物流成本,也为不断满足产业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提供了专业化的物流平台。

  两江新区城市服务功能的日益完善,也配送型物流发展提供了前提。文化用品城市配送物流基地、巴渝苏宁电器现代化物流基地、永辉超市ERP建设、新华书店畅快物流等项目应用有效的信息手段,实现企业信息化的转型飞跃,从而进一步支撑与提升企业管理的效益和效率,成为配送型物流的先进案例。

  

  信息化促进物流建设

  功能平台日趋完善

  

  通过试点,两江新区物流业形成了以果园港、保税港、机场等物流枢纽为核心的公铁水空多式联运复合流通体系,并通过集聚效应逐步形成以空港、水港、保税港区为依托的现代物流功能区。

  这些功能区汇聚在两江新区20公里的半径内,成为互联互通“一带一路”与长江黄金水道的重要枢纽设施,为下一步重庆建设面向全球的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物流枢纽的建设,也极大推动了区域内物流业的发展。两江新区内,机场航空物流园功能进一步优化,中国移动西南大区物流基地建成投产,洛碛化工物流园区控规编制加快进行,重大物流项目推进顺利,庆荣物流中心、重庆公路集团空港物流中心等建成投用。新区现代物流企业大量集聚,全区共注册各类物流企业400余户、注册资本达到11.6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新区现代物流与信息化技术不断融合试点,极大的提高了物流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水平。

  一体化的物流平台项目整合提升产业链与供应链。两江新区在公铁水空多式联运公共交通网络基础上,建设西部多式联运综合物流功能区公共服务、汽车钢材等大宗产品供应链物流一体化、城市公共配送物流服务等平台项目,整合物流业资源,提升物流业发展层次,带动了全市物流业增加值的快速增长。

  物流与信息化融合推动各物流平台无缝联接。渝新欧国际贸易大通道建设项目、果园港综合物流信息管理平台、航空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实现了铁路、港口、空港和保税港区的无缝衔接,形成了内陆特色的保税物流集散地,为发展重庆保税贸易提供支撑与保障。

  汽车、钢材物流供应链物流平台的建设对城市公共配送物流服务创新信息技术,重庆苏宁现代物流基地有力地带动了苏宁易购家电向西部地区的配送辐射,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的深度融合;重庆永辉公司通过ERP现代城市物流配送项目合理利用配置资源,推动永辉超市在渝零售额突破100亿元,带动全市零售业的快速发展。

  

  扩大开发开放

  打造内陆国际物流枢纽

  

  现代物流业和现代信息产业的融合试点,极大提升了两江新区保税物流、管道物流、航空物流的现代化水平,为新区打造现代物流基地、内陆物资集散和分拨中心、对欧贸易中心等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随着果园港进港铁路专用线的开通,直接连接“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水、公、铁”联运的立体物流网络已正式形成,连接长江经济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了更加现实的支撑。

  2015年,两江新区将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继续扩大开发开放发展战略。在加大开放体系,开放平台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大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并且进一步夯实开放的通道、平台、功能、环境,为重庆两江新区联通“米字形”的“一江两翼三洋”国际物流大通道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对进一步深化内陆开放,打造长江经济带的内陆国际物流枢纽、拓展连接欧亚大陆的国际物流平台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