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2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三大意识引领华西村走向新时代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传承意识 创新意识 发展意识

  ■ 本报记者 许强 赵敏

  

  【新闻背景】

  

  2005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全会公报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通过九年的实践,中国农村虽然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但是,广大的农村生产力水平依然滞后于城镇地区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过剩,依然需要转移,找到出口;农村人才流失问题依然严重……这些客观存在不解决,必将严重地影响建设新农村的进程。

  今天,随着党的十八大召开,中国步入了经济发展新常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道路也到攻坚阶段,在这特定的历史时期,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的矛盾?如何缩小城乡社会资源占有差距?如何实现循环拉动效应,走农村新型工业化、商业化之路?如何避免走入拉美国家经济停滞、社会动荡的老路?这也是我们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建设新农村,我们无法绕开中国农村变革的旗帜——华西村去远眺时代。华西村从“七十年代造田”成为农业样板村,到“八十年代造厂”实现农村工业化;从“九十年代造城”实现农村城镇化,到“二十一世纪腾飞”“育人”实现农村现代化,“天下第一村”——华西村的理念和跨越富蕴深广的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那么,进入新常态,华西人在想什么?干什么?华西村新理念和新发展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中国梦给予什么样的启迪?日前,记者为了揭开新华西村之谜,走进了华西村,深入采访了华西村。

  

  传承意识:信仰共产主义

  

  2003年7月,吴协恩全票当选华西村党委书记、华西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作为中国新农村猎猎喧响旗帜的华西村领头人,作为老书记吴仁宝的继任者,传承还是嬗变?这是世人普遍关心的问题。对此,吴协恩说:“时代在变化,历史在发展,华西人在信仰、道路、精神、使命不变的前提下,必须顺势而为,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地传承、创新、发展。”

  信仰思维:信仰党,发展就会有支点

  “华西的天是共产党的天,华西的地是社会主义的地……”走在华西村,时常能听到华西人唱自己创作的村歌,那昂扬坚定的歌声里传递着华西村的正能量,诠释着华西50多年跨越致富发展的奥秘。

  11月29日,在给安徽颍上县农广校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种植培训班作报告时,吴协恩讲了老书记离开人世最后那一刻的情景:哥哥吴协东曾两次询问老书记对家庭有什么交代,是否有遗嘱,但老书记都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学习两会精神的报告写好了没有?”“要相信共产党,要坚持共产主义的信仰!”吴协恩讲到这一情景,掏出手绢擦擦眼睛说:“我相信老书记在弥留之际所讲的不会是虚伪的和掺假的,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是真实的渴望,所以我一定坚定老书记的信仰,坚信共产主义能实现。”

  翻开《吴仁宝箴言》,“一个人要有信仰。我就信仰党,信仰马克思主义”这段话一下映入记者的眼帘。在华西村,记者深深地感觉到,信仰是华西精神支柱,信仰是华西跨越的动力,信仰是华西走向共同致富道路上的支点。

  奉献思维: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人们习惯讨论天下第一村——华西村的财富,习惯于借助“五子”观——“幸福就是车子、房子、票子、孩子、面子”来探讨华西人幸福的定义,认为华西人的幸福源自华西人令人羡慕的财富,华西人的幸福归根到底是不是因为财富呢?吴协恩告诉记者,老书记吴仁宝曾经说过一句话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找到信仰,人有了信仰,就能获得最大的幸福。”

  据了解,华西人没有忘记“艰苦奋斗,团结奋进,服从分配,实绩到位”的华西精神。今天,他们依然传承着老书记的信仰和“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的思想,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做到了“三正”(办事认真、处事公正、经营廉政)、“三平”(政策水平、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三守”(守法、守约、守信誉)、“三能”(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官能民)、“三不倒”(夸不倒、难不倒、吓不倒)。

  境界思维:先人后己

  老书记曾经给自己立下了“三不”规矩: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拿全村最高奖金。并把上级政府批给他的1.5亿元奖金,都留在村里作为教育基金。吴协恩说,“我自身的奋斗目标,就是要把老书记身上好的东西先学好。”为了继承老书记的事业,吴协恩给自己定了“三个一”:“一个要求”:从2013年开始,我不拿奖金,只拿基本工资;“一个理想”:把华西打造成一个健康长寿的“百年老店”;“一个心愿”:继续叫我“新书记”。一是听起来比较亲切,二是我的工作才刚起步。

  

  创新意识:没有创新,就没有活力;

  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

  

  在许多人眼里,吴协恩的成长是在老书记的光环下,如果没有老书记的照耀,吴协恩不会熠熠闪耀。2003年,吴协恩接班了,很多人对吴协恩观望,心里并不踏实。但不多久,新书记创新意识开花结果,华西人发现新书记的创造是前所未有,是富有成果性的,富蕴内在动力、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

  前瞻思维:“早一拍、领着走”

  “处无为之事。”这是老子的前瞻思维。走进长三角洲,很远就能看见一座直插云霄的高楼傲然矗立在太湖平原,它就是高度在中国排名第八、被称作“空中华西村”的龙希国际大酒店。一些人对此多有微词,认为华西人在炫富。其实,这是前瞻思维下的杰作。

  新世纪,长三角工业发展迅猛,到处是新新崛起的工厂,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吴协恩敏感地发现,时代再不会徘徊在发展与污染之间了,必定会选择环保,如果华西村的百姓环保生活在污染的环境中,再有钱有车有别墅都等于零,没什么幸福的。华西村必须要早早转型,“慢一拍、跟着走”,“早一拍、领着走”。

  怎么转?向什么方向转?华西村选择了“旅游唱好戏”。

  然而,做旅游要有三种资源:一是大自然老天爷恩赐给我们像九寨沟等文化景观;二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像故宫、兵马俑等名胜古迹;三是自己无中生有的。华西村都不具备,怎么吸引游客?华西人却以前瞻性的思维眺望未来,决定无中生有,创造旅游资源。于是,华西村投入巨资开发了金塔、幸福园、农民公园、世界公园等80多个特色景点,制作1吨重金牛,并且购置直升机两架,创新地打出了“空中看华西”旅游招牌。

  农村土地充裕,盖三百多米的豪华酒店是不是太不划算了?对于这样的疑问,吴协恩笑笑说:“如果没有别具一格的豪华酒店,没有金牛、没有旅游项目,游客凭什么来旅游?龙希国际大酒店现在来看是高了,再有十几年再看看,还高不高了?”

  据媒体报道,今年国庆长假首日,华西村就迎来了近5万游客来到观光,华西村旅游业发展形势喜人。

  转型思维:转型不是要我转,而是我要转

  新世纪,中国进入了黄金发展期,各地都在奋马扬蹄、大干快上,正在干得热火朝天之时,吴协恩提出华西村转型升级。很多人不理解,干得好好的,为什么要费那个劲转型呢?吴协恩的解释是“转型不是要我转,而是我要转”。并且要在企业最好的时候转,而不要在企业走下坡路的时候被迫转。吴协恩为华西设定的转型思路:一是由数量向质量转,二是由体力向脑力转。

  华西村的转型是先“转思想”的。在统一思想、理念创新后,开始升级原有的第二产业,实现了创新驱动,同时,砍掉了9个传统企业,从工业向三产服务业转型,主要转型到旅游服务、金融投资、仓储物流、远洋海工、农产品批发市场及矿产资源这五大领域。

  2008年,全球经融危机席卷世界,全球工业产能过剩,一些依赖于传统工业发展的农村在金融风暴中战战兢兢地,受制于大气候,发展开始缓慢抑或阻滞,而华西村在那场金融狂飙中软着陆,不仅没有停歇或摔倒,反而越战越勇,迎着风暴向前奔跑。

  辩证思维:创新必须有坚守、有原则、有方向

  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华西人在老书记这一思想引领下,一直坚持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思维,不信教条。1969年,为了使村民钱袋子鼓起来,老书记冒着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风险,带领群众“偷偷摸摸”地搞了一个小五金厂,由此开启了华西工业化的道路。在全国推行分田到户的时候,吴仁宝没有转制,一直高举集体主义旗帜。吴协恩继承了老书记的辩证思维,担任“一把手”后,开始顺势而为,大力发展金融产业。当时,怕老书记不太理解而错过了良机,吴协恩就学老书记,让下面的人“偷偷摸摸”地成立了一家金融公司。到了这年年底,老书记看财务报表时,看到有一家公司赚了几千万,就问这是怎么回事。吴协恩再耐心地向他解释。老书记听完后说,金融我不懂,但只要不违法,你们就放手去干。在辩证思维的作用下,2013年,华西村一家177人的金融公司就创利润5亿多元。

  “要变的是方式和方法,不能变的是道路和信仰;要变的是能力和创新,不能变的是根基和底线;要变的是体制和机制,不能变的是责任和使命!”这就是吴协恩的辩证思维,这就是“华西创新意识”的精神内核。

  

  发展意识:变革发展才是实现

  “共同富裕”的华西路径

  

  “发展才是硬道理”。华西村两代书记都坚信这句话。那么,华西村的发展为了什么呢?吴协恩认为,要坚持老书记“共同富裕”的华西信念,因为“共同富裕”的华西信念创造了华西奇迹,为中国农村转型走出了一条前行的道路;因为“共同富裕”的信念是华西人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原始动力,“共同富裕”的思想是老书记的宝贵遗产,华西人必须继承。怎样实现“共同富裕”?吴协恩认为,要先有发展意识,走变革创新之路。

  风险思维:风险风险,避开风,就没有险了

  2005年,国家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许多地方一股风将土地承包权、土地使用权依法分给了村民,允许其自由转让、出租、抵押、入股、继承。并把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量化为其村民的股份。没多久,农村两级开始分化、贫富不均现象抬头。正当大多数村庄消已殆尽“集体主义经济”时,华西村没有赶风头,而是坚持公私合作制,集体控股,个人参股,享受分红。同时,华西村在“一村两制”的思想指导下,扶持了上百家个体私营企业,为村民增收开辟了新的渠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今天,华西村没有两级分化,人人都能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共同走向了“富裕道路”。

  2008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中国政府启动一个四万亿元,“铁公基”集中上马,传统制造业风头正旺,吴协恩说:“许多人喜欢跟风,往往把自己推向了风头浪尖。大家都赶一股风,就存在风险,转型千万不能跟风,一定要避开一股风。”有了风险思维,华西人不仅没有大力建工厂、扩大传统制造业规模,而是努力完成了“1+1=3”的“并购”,逐渐增大了三产服务业占比。

  人才思维:人才就是最好的资产

  在华西村,最让人不理解的就是“干部”上百个,管理团队中78%是外来的,有人担心,这么多“干部”,这么多人才来华西村,难免会稀释华西村的人均财富。吴协恩不这么想,他认为,华西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依靠人才,过去的发展主要靠体力,新阶段的发展必须靠脑力,“现在需要人才和过去的结构不一样了,更需要专业人才和全方位人才,更需要人才储备。”“只要到华西来都是华西人,必须抵制排外思想,摒弃了小农意识。”

  华西村用人很辩证,认为人事二字,“人”在前,“事”在后,只有先把“人”摆对了位置,“事”才能水到渠成。吴协恩还有一个“新三车原则”:合适的人请上车,到站的人开心下车,坐错的人换辆车。他认为,只有这样,华西这辆车才能开得更稳、更妥、更好,从而进一步实现“三强三富”:信仰强、经济强、人才强,物质富、精神富、共同富。

  华西村刚成立金融公司时,很多人主张多培养华西村本村青年,但金融业不同于传统产业,没有专业人员怎么行。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大量引进外来人才,仅2013年,不到200人的金融团队就为华西村创造了利润最为惊人。

  为了鼓励人才奉献于华西村的发展,华西村专门设立了“科技创新奖”,有效地激发出了人才的创造力。近几年,华西村对有创新成果的技术人才等,共发放奖金、股金逾亿元。

  健康思维:生命不等于呼吸,重在精神的延续

  2013年3月,85岁高龄的老书记吴仁宝逝世。据新华日报报道,在吴仁宝同志病重期间,中央9位新老常委先后向他及家属表达问候。据了解,坚信“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的老书记不仅备受中共高层敬仰,也得到了普通百姓的爱戴。在日前新华网评选的“怀念·2013离我们远去的中外名人”中,老书记与曼德拉、查韦斯、撒切尔夫人等世界伟人一起名列其中,足以证明老书记对当代的影响力。今天,没有了老书记,华西村还会发展吗?还能健康长寿吗?

  对此,吴协恩表示“生命不等于呼吸,重在精神的延续。父亲用毕生奋斗锻造出的‘吴仁宝’精神永远不会结束。而且,这种精神已经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每一个华西人的脉搏里,成为了华西村永续发展的健康基因。”“未来的华西经济不追求量的突飞猛进,而是要健康、稳步地发展。”

  2013年以来,华西村经济形势良好,华西集团下属60多个企业稳中求进。2013年业绩的最大贡献者:主要利润来自于旅游服务、金融投资、仓储物流、远洋海工、农产品批发市场及矿产资源。“三产服务业对华西整个集团的利润贡献率,已经超过六成。”

  2014年,华西与中植集团合作成立的江苏华中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正式开业,预计年实现盈利将超亿元。同时,在无锡投资15个亿建设的180米高的“银华金融大厦”地下工程也已完工,预计2015年底建成。吴协恩预计今年金融投资公司完成净利润6个亿。据悉,华西技改提升效果更佳:去年到今年华西技改投入了5.24亿,包括电厂在节能减耗上的设备改造,钢厂在热能回收、余热发电上的设备改造。华西的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工作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的赞誉和认可,被称赞为:“华西这种做法,很有示范意义!”

  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一直致力于农村政经研究的贺先志告诉记者:“意识对于改造世界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实践的发展。华西村不愧为‘天下第一村’,不止是财富集聚地,也是不断创造创新理念的农村,华西村的传承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富具前瞻性、科学性、实践性,必将成为华西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引擎,必将为中国新农村建设提供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发展理念参考,也必将引领华西人走向崭新的跨越时代!”

  目前,华西村的“三大意识”正显现它的时代价值,在“三大意识”引领下,一个布局全球、立足国内的多元化经济发展结构下的华西蓝图已然形成,并正一步步向目标进发,华西的发展必将步入现代农村革命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