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09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济二矿:科技扬帆展示创新力量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科技创新不仅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更改变着施工生产的方式方法。山东兖矿集团济二矿积极开展科研攻关和技术革新活动,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近年来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58项,其中30多项科技成果获集团公司以上奖励。其中,墩柱式沿空留巷技术是世界煤炭行业的一项重大突破,远距离供电供液技术等一系列新型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应用增强了矿井的核心竞争力……细数着一项项新技术新工艺,笔者感受着诸多创新成果带来的震撼。

  走进采掘一线,一条依托科技创新的脉络徐徐伸展开来,笔者逐一领略到技术创新带来的力量。

  

  科技创新:锻造搏击市场利剑

  

  随着工作面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该矿煤层赋存条件越来越复杂,工作面回采距离较短,掘进速度较慢,为缓解采掘接替紧张、提高煤炭采出率,2011年底,矿长贾民提出成立沿空留巷创新团队,进行墩柱式沿空留巷技术研究攻关之路。通过研发新型沿空留巷巷旁支护体——墩柱,建立墩柱沿空留巷顶板破断计算力学模型,该技术在9307工作面成功留巷1700米,回收煤炭22491吨,产生经济效益1349.4万元。综采二区党支部书记胡刚说:“可回收墩柱式沿空留巷采煤工艺的实施,首次实现了无煤柱开采,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有效缓解了采掘接续紧张的局面。”

  科技创新是企业搏击市场的利剑。该矿投入使用综掘工作面多环节运输设备集中控制系统,各转载点实行了无人值守,每月节约人工费用约3.5万元,提高了设备自动化水平。针对煤层局部较薄、断层多,半煤岩巷多情况,推广使用EBZ200大功率掘进机,提高单进水平,大断面岩巷月进尺达到224.6米 的好成绩。

  采取中深孔爆破,一次循环进尺达到2.4米,每月进尺均在120米以上。针对工作面端头与顺槽的支护制约工作面快速推进的问题,实施“较薄煤层工作面两巷端头及超前液压支架研究”,有效控制了沿空巷道及工作面端头的顶板下沉和巷道变形,实现了皮带转载机前移机械自动化,防止了皮带转载机的滑动,避免了机械事故发生。引进SD25/9B型梭式矿车,使用后掘进进尺由原来月平均60?米增加到110米,掘进工效提高了1倍以上。

  科技创新:防灾减害创效益

  

  科技创新在减少矿井灾害上也有尽情的体现。该矿开展“立风井防爆门快速复位及锁扣技术研究”,使用反风装置直线式运动快速锁扣技术,实现80秒内可使防爆门快速升起和降落,5秒就可使完成防爆门的自动锁扣和解锁扣操作。开展“深部开采长距离通风安全保障技术研究”,实行具有创新性的设置辅助通风机提高矿井边远采区供风量的方法、矿井主通风机与辅助通风机联合运行合理匹配优化技术,为矿井深部开采长距离通风设计和系统改造提供了科学依据。开展“煤泥循环炉脱硫灰改性及综合利用研究”,利用煤泥循环炉脱硫灰改性后作为井下防灭火灌浆材料,替代部分水泥、沙子作为井下喷浆,每年可节约各项费用125万元。在11302工作面成功应用“巨厚岩浆岩下开采覆岩移动规律及动力灾害危险性分析与防控技术研究”成果,安全采出原煤35万吨,增利润1.258亿元。开展“采场顶板离层水涌水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开创了山东省煤矿顶板离层水及涌水机理与防治的先例,确保矿井安全生产,截止到12月3日,矿井安全生产3571天。

  “这种防尘自动化技术、长距离通风研究以及综合防尘系统和设施的使用等,不仅减少矿井灾害,还优化了工作环境,保护了职工身心健康,最重要的是有效保证了现场安全。”提起科技创新在预防矿井灾害时,通风科科长陶维国一脸的兴奋。当谈到推广使用新型万向连接装置时,运搬工区工长董培明是深有感触:“该装置的使用,使工作面无极绳运输每钩节约15分钟,每班运输由4钩增加为5钩,仅工作面支架和溜槽安装时间就节约4天。”该矿在集团公司内首家创新应用了单轨吊辅助运输设备,取消了绞车和轨道敷设,与轨道运输相比,设备租赁费、人工费、材料费等安撤费用降低100万元以上。

  像这样科技创新该矿还有很多,如:推进远距离通风系统,加强灾害防治和矿井降温,加快开发采掘、供电和运输等设备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的监测监控系统,提高系统保障能力。该矿通过优化经营管控手段,加快从成本中心向模拟利润中心转变的步伐,实现矿井综合效益最大化。

  “下一步,我们将以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科技创新的要求为引领,紧紧围绕集团公司和矿战略定位,在科技创新上持续奋进,深层次打造科技矿山智慧矿山。”该矿总工程师姜锡印如是说。(吴长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