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特约记者 屈永志 通讯员 宋伯舸)多年来一直在塔西南进行地震勘探攻关,不断取得进展的川庆物探公司,在今年9月启动的普东3号构造线束三维项目施工中,资料采集由之前最多12000道接收,增加到18000道。专家称,这样多的接收道数在测区是第一次,国内尚无先例。
相关资料显示,普东3号构造位于塔西南坳陷(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该区构造成排成带发育,油气前景广阔,塔西南被列为塔里木油田加大勘探的重点区域。为提高地震资料品质,落实普东3号构造,搞清构造模式,2014年塔里木油田在普东3号构造部署本次单条长度为27.21千米、6328炮的线束三维地震勘探项目,由川庆物探山地分公司山地三队承担本项目的野外资料采集施工。
项目工区北部为戈壁石区(占42.7%),中部为村庄农田区(占26.8%),南部为巨厚黄土山体区(占30.5%),不同的地质区位造成地下地质情况异常复杂。工区地处1900-2900米的高海拔地区,山体区地形起伏大,施工条件十分恶劣。测区内低降速带厚,干扰波发育,原始资料信噪比极低;构造主体断裂发育,成像效果差;处于柯东断裂带上的普东段地质结构较普西段和柯东段更复杂,以上这些成为本次三维采集的三大技术难点。
围绕“提高测区地震资料信噪比及成像质量,搞清普东段构造模式,查明普东3号构造,为落实风险目标提供可靠地震资料”的地质任务,技术人员针对工区特点,充分借鉴以往三维勘探的成功经验,精心搞好施工设计。首先强化施工参数,采取高覆盖,较大炮检距观测。把覆盖次数由上半年在塔西南地区进行的其他三维项目432次提高到840次,每炮检波点接收道由8640道提高到17280道,最多达18000道,实现高炮道密度的三维观测。在高覆盖、高炮道密度的前提下,适当减小激发药量,减少激发噪声;并以较小面元接收资料。
据称,覆盖次数增加,检波点接收道数提高,炮道间距缩小,这对地质构造刻画更精确、精细。同时,把目的层地震反射资料只要4.5秒接收延长至10秒,以扩大资料接收范围,确保勘探目的层资料精度。
技术方法的改变伴随着人力、财力及装备的大量增加。川庆物探统一调集项目作业测量、钻井、资料采集三大工序及施工配套所需要的GPS卫星定位系统、山地多功能钻机、车装钻机、履带钻机、浅层地震仪、Sercel-428XL有线数字地震仪、FDU408/428采集站、大型运输车等上百台套精良装备投入施工作业。从9月下旬开始,物探山地三队队长领导苟明福、指导员何云等组织带领900多名施工人员开赴工区全面展开施工作业。测区构造顶部无路,队上专门租用推土机,推出了一条50多公里长的路道供施工车辆和人员通行。施工进入冬季后,为一线班组增配棉被1320床,绒衣库、棉袄裤及棉帽800套,热水袋600个及防冻药品。施工区域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区,施工人员严守国家民族宗教政策,根据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统一部署,采取多项措施做好反恐防恐防范工作,确保施工的平稳推进。
目前,普东3号构造线束三维项目正有序推进,安全、质量全面受控,未发生一起安全、质量事故。截至11月20日发稿时,测量、钻井作业已圆满结束,资料采集完成1268炮,整个项目施工可望于12月中旬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