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坛军 资深管理顾问
作为“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的窗口之一,东莞制造业素来不缺争议。
在天涯论坛上,一篇署名为“隐士深山”所发《东莞制造业前景堪忧!未来企业仍然大量倒闭!!》的帖子,自2013年12月发表以来,点击率已高达到585617;加上众多网络、微信转载,预计此贴阅读量可达数百万次;而随着年关将近,此网文流传愈频,影响甚广。笔者以为,文中所述观点值得商榷。
这篇网文列举了东莞制造业的小微化(人人都想做老板,所以企业难以做大)、外资(台资、港资等)撤资、出口受阻(尤其是民企)、于内需东莞获益不多(例如网购)、研发能力弱等等。我不认为这些说法完全没道理,但即便如此,就认为“东莞制造业前景堪忧”,未免太悲观了。
东莞制造业最大的优势之一,便是拥有花了约30年才形成的产业链。华坚集团董事长张荣华举鞋业为例,据他所知,东莞转移到东南亚其他国家的鞋企,目前来看80%都是不成功的,甚至还出现了回流。不成功的原因很多,但缺乏完善的产业链是一个重要原因。
是的,企业小微化固然是一种趋势,但企业小微化会加剧竞争而倒逼行业的整体竞争力的加强,难道不是一个道理?而且,君不见,华为终端购地1900亩、台湾胜华科技投资人民币113亿元在东莞设立研发中心;另有伟易达、徐福记、TDK、三星、光宝科技、中粮集团、华润等诸多行业老大或世界级的企业,在东莞都有研发或生产基地。大小兼容,乃产业生态的常态;况且,不宜偏执一端只见小而不见大。
数据是枯燥的,但数据往往能准确说明真相。对于“出口受阻(尤其是民企)”,我们还是看一组数据——据黄埔海关统计,今年前三季度,东莞市外贸进出口总值为7189.8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3.3%,占同期全国外贸总值的3.7%;东莞外贸总值稳居全国第5位(见2014年10月29日《中国新闻网》)——不过一个地级市,但在全国所有的城市中,其外贸总量排名占到了第5位,怎可认为是出口能力弱?而且,今年前三季“民营企业进出口1895.3亿元,增长32.7%,占26.4%”——民企出口真的受阻了吗?
“至少东莞基本没有开(研)发能力”、产品技术含量低?——2013年,东莞R&D经费支出109.93亿元,比上年增长32.41%;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02%;2013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93家,总数达675家,总数和新增数均居全省第二(深圳除外)(见2014年8月6日《东莞日报》);今年前三季出口高新技术产品(与机电产品有交叉)1597.4亿元,增长5.7%(见2014年10月29日《中国新闻网》)。——若真的没有什么研发能力,怎么会有高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又怎么会增长?
于内需东莞获益不多(例如网购)——上半年东莞电子商务交易额1493亿元,增长62.3%;电商网络经营主体5.4万户,占全省的14.7%,排全省地级市第一;上半年,东莞规模以上快递企业业务量累计1.6亿件,业务收入累计21.8亿元,跻身全国第八。若制造业真的那么差劲了,还会有那么多快递业务?(见2014年8月4日《经济日报》)。
再回头看《东莞制造业前景堪忧!未来企业仍然大量倒闭!!》,多为感性观点,缺乏必要的量化数据——即便我愿从善意的角度出发,认同其作者的一些感受之余,但也要批评一下这种误导多于引导的文风。
是的,东莞制造业问题不少,有的还很严重;而且,有些工厂未来确实会继续倒闭。但如猴群通过竞争来选猴王一样,竞争令很多猴子被无情淘汰了,然而竞争恰恰是使猴群可薪火相传的重要原因。东莞不少企业被淘汰了,但我们也看到“总部经济”工程、 “机器换人”工程、“电商”工程、加大研发投入等一系列措施,从各方面的数据可以看出,这些措施已产生了实效,东莞制造业的质量在提升,正向着“东莞智造”、“东莞创造”在前进——可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诚如智者所言:对于悲观者,大风是海浪的帮凶,它会把远航者埋葬;对于乐观者,大风是船帆的伙伴,它会把远航者送得更快更远。迄今为止,没有全面、客观的证据显示:东莞制造业从此没落了——东莞制造业前景没那么悲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