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丽
近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举办了吴纯涛国画大师的“国画”、“布条艺术画”展。展出的画作近四十幅,比较典型地代表了吴老的画风:秉承传统,稳中求变,严谨间透出灵动的生命力。
人如其名,画如其人。吴老的为人如他的名字一样纯正,对世间万物怀有赤诚之心,对生活秉持达观之态和坚韧不拔之精神。生于特殊年代的吴老自青年时期便懂得人生之要义在于平淡与宁静,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以及传统的儒家精神形成了他与世无争的谦逊性格。体现在画作生涯中则是三十多年的默默坚守与处之泰然的人生姿态。而从吴老的画作中也能够窥视出这些特点。
先说一下吴老的画作分类:吴老的国画以传统的山水画为主;而布条画则是吴老的创新画作,布条画即用边、角、块等布料精细裁剪、粘贴而成达到国画效果。从整体风格上看,吴老的布条画也属于国画的一种,其皴擦点染之处秉持国画章法。布条画的最大特点是以边角条块为画作材质,这样就从根本上对国画的创作方法有所创新。与传统国画相比,布条画色彩更为明丽,也就更加备受年轻人喜爱;而国画却在笔墨上更加考究画者功底。总体上来看,吴老的画作体现了对自然万物生命力的热爱,这种热爱的态度在国画中表现为宁静,而在布条画中则是灵动。
国画讲究意境,以形传神,注重画者自我精神在画中的传达。吴老的山水画从风格上细分大致有四种:第一种是传统的写意,表达画者心境的基本常态,即清幽俊骨,这类画作大多是对传统国画的坚守,相对其他画作年代较为久远,可以算作早期作品。如《清音》,其远近虚实布局得当,章法有理,色彩的浓淡把握到位,近景实写山石树木,山石的皴擦富有厚度,立体感较强,中景树木掩映下的房子、深潭以及溪上的桥渐而虚化,尤其是木桥的精致小巧,给人一种“小桥流水人家”之感,桥与山上房子之间的小径通过藏露笔法达到了清晰明了的坡度效果,正显示了山势起伏跌宕而又不陡峭的特点,而通过潭水的流向仿佛也看出了人家所住的方向为向阳坡。到了远景的小瀑布和深潭腾起的雾气色彩就稍显疏淡了,吴老将其虚化,似真似幻,如临仙境。整幅画以静写动,张弛有度,仿佛画外的观者也能体会到山上的人家聆听自然瀑布的那种美感,别有韵味在期间。
第二种风格为清新欢悦,作为与第一种画风相对的写意风格,这种风格的画作较少,也是吴老平常心的流露。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数吴老第一幅上书的《湖畔人家》,作为严守传统的典范,该幅画作的出彩之处在于它所表现出的旺盛生命力,画中描绘青草的“点”足见其笔力深厚,以平视的角度由近及远来看,大片的青草地,间接点缀几头牛,画面明快欢悦,富有生活情趣;远景的农人、明晰的小径、小径延伸处的人家无一不透露出乡间固有的静谧、祥和,真可谓“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其乐融融无限。
吴老画作的第三种风格富有泰山之气,而这种画作也是最考究吴老画作基本功的。在交流的过程中,吴老谈到《雪峰苔壁残溪斜》和《千山高复低》这两幅面积相对较大的画作是严守传统数路中用力最深的代表,年代也相对较早。像《雪峰苔壁残溪斜》,通过对近岸石子的皴擦达到了力透纸背的效果,章法十分有序,反映了吴老对传统技法的胸有成竹。与之类似的《千山高复低》则明显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散点透视法,给人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
吴老的国画稳中求变,但还是以传统为基底,以现代的泼墨手法为辅。这便是吴老的第四种画风,这种画风的作品较少。比如《湖畔》,尽管三分之二的画面以泼墨的形式出现,但对于零散的石头还是以皴擦为主,尤其是房子,远看似泼墨而成,近处端详却仍能够见出皴擦之迹。
最后谈谈吴老的布条画,吴老的布条画从内容上分比较多:人物、山水、花鸟均有涉及。从风格上分,基本上同国画一致。由于色彩的明丽,便多了些调皮、灵动、活泼在里面,使观者内心也平添了一份轻盈感。总的来说,吴老的布条画更多透露的是一种人文关怀。像《惠风》描绘了三个城市姑娘下乡,面对初春的柳树叶滋生出了惊喜感,仿佛画外的观者也能够听到画内女子之间窃窃私语的那种欢喜感,令人浮想联翩。
总之,基于吴老所继承的传统儒家出世精神和自我的人生经历,其画作风格主要以清幽俊骨和欢悦明快两种为主,前一种为表现内心的真实追求,这种风格以国画为主;后一种表现真实的生活常态,主要体现在布条画中。而无论哪一种,均体现出了吴老灵动的生命力,而吴老画作的精致与纯熟,也体现在“勤勉”二字上,这也是吴老高翔人格的表现,其“大师”二字诚乃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