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资本市场来看,上市公司高管辞职现象均大量存在。对于A股上市公司而言,虽然有些是正常的辞职,但从目前的案例来看,有些则需要引起投资人的警惕。
据统计,今年以来,A股上市公司共收到了约2000份高管辞职报告,保持着平均不到三天就有一名高管离开公司的节奏。从历史轨迹来看,2013年11月的半个月内是个小高峰,在不足半个月的时间里有53家A股上市公司的67名高管宣布辞职,平均每天就有超过4家上市公司的高管离职,而此前的10月30日,豫能控股从董事长到总经理的核心管理层发生集体变动,对任何一家上市公司均是不小的地震。
研究中国A股上市公司高管辞职原因来看,笔者认为,这与经济人的逐利性、制度漏洞、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成熟、股权激励计划不完善和职业经理人的财务自由主义观念等密切相关。这应该可以理解为一种正常的辞职行为,这是由于目前高管作为经济人的本性、行业因素与发展分歧等所产生的一个正常行为,在世界主要资本市场上,这种辞职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负面影响作用并不大,对于投资者的股票标的而言,需要关注其后续发展,采取应对策略能够避免风险。
但对于核心高管集体辞职、并购定增式的违规回避、包装企业上市后的兑现等,需要引起投资人的高度警惕。比如在上市公司并购定增过程中,中国A股上市公司相关企业往往采取高估目标价格、采取画大饼的形式进行项目包装,这在近年光伏产业、手旅、影视、电子制造领域等出现多起,要当心这种并购定增所体现的未来产业转型包装失败、上市公司业绩大降、违规后的法律处罚等圈钱风险。
数据显示,在今年前九个月,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减持股份数量及市值均已超过去年同期。仅7月至9月间,就有738家上市公司股东或高管减持了25亿股,市值超400亿。这说明杠杆式重组的套现行为也非常明显。
研究认为,对于高管大面积离职的公司应区别对待,有的公司目前业绩看起来不错,持有股份的高管离职说明其对当前的股价并不乐观;有的公司基本面很差,出现高管大面积离职,如果公司正进行重组,不排除是通过高管换血来激活公司的经营,这类公司反而值得关注。
(作者 肖玉航 资深市场研究人士 财经评论员 新华社瞭望智库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