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勤
4.无形价更高——虚拟文化
新经济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在企业的各种资源中无形资产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虚拟文化可理解为通过外部资源的整合与转化,使无形资本增值的人文环境,例如企业的知识产权等。虚拟文化使得企业的运作在法律保障下具有灵活、柔性、无边界、合作、共享、快速反应、高效输出等特点,并为企业带来大量的有形资产和价值增值。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是创造财富的主要形式。传统的以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为特征的工业经济逐渐丧失过去的荣耀,一种全新的基于最新科技的,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显露出勃勃生机。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典型产物就是虚拟,就是与信息紧密挂钩的高智能性知识密集型产品和产业。比尔·盖茨、杨志远、李泽楷、丁磊和王志东的致富速度,让普通人瞠目结舌。一个软件、一个品牌,这些无形的东西凭什么能够产生如此巨大的价值?新经济或高科技产业爆炸性的财富积累令人心动!
企业经营的虚拟化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利用高信息技术手段,在全球范围内通过软性操作系统整合优势资源,既增加企业运行的效率和活力,又避免工业经济时代常规运行中的硬设施投入,从而降低了企业运行成本;其二,只需要保持对市场变化的高度敏感性和研发设计能力,而不必将自己耗费在低价值产出和常规的普通工业生产中,后者完全可以通过国际分工体系由订货或合营方式来完成。在新经济中,企业大小的意义在减少,因为进入虚拟市场的门槛很低。任何个人都能够通过网络向全球市场提供非物质产品,既不需要自己拥有生产设备,也不需要拥有销售网络。康柏、耐克、可口可乐等美国公司就是虚拟经营的典范,它们不断地制造概念,通过概念来进行市场扩张。
虚拟的另外一个含义,是创造消费、“购买消费”。在全球生产普遍供大于求的形势下,人们的消费越来越超市化,传统的消费概念已经过时,发现消费、创造消费,从有限消费转变为无限消费,就成为虚拟经营的重要内容。你能打动消费者,把他的时间买下来,新的文化商机就出现了。
“能买到牛奶,何必养奶牛”,是对虚拟经营生动形象、言简意赅的说明。传统的生产经营从投资办厂开始,企业主拥有研究设计、生产、财务、技术、营销、人事等完整的职能机构,要完成一整套管理活动。而现代虚拟经营则不需要组建一套完整的职能机构,就可以完成向用户提供产品、劳务的目的。它由一些独立的厂商、顾客,甚至同行业的竞争对手,通过信息技术联成网络组织,以达到共享技术、分摊成本以及满足市场需求的目的,它没有规模庞大的中央办公室,也没有正式的组织图,更不像传统企业那样有多层次的组织结构。或者说,虚拟经营是指为完成向市场提供产品或劳务的过程,由众多企业相互联合形成的一种合作竞争组织。这些企业分布在各个专业领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联结于一体,完成过去由一个企业单独承担的市场功能。一个有独到创意的人,可以在不投资办厂的情况下,委托一个专业机构替他设计,又委托一家企业替他生产,而后委托专门的营销机构替他销售,同时,他还可以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处理有关财务和法规事务。这便是与传统经营有很大区别的虚拟经营: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完成了,但这里没有一个完整的车间、工厂,也没有一套职能健全的行政管理机构。
耐克公司起源于1972年。创始人菲尔·耐克是从购买一项专利开始的,产品问世后,在美国市场非常畅销。菲尔·耐克随后将眼光投向了国际市场。但是,中高档次和价格较高的定位,使耐克运动鞋出口到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受到很大限制。因为这些国家一般都实施高关税的保护政策,且收入相对低下。菲尔·耐克采取了“借灶做饭、借鸡下蛋”式的虚拟经营策略。耐克公司最早在爱尔兰设厂,绕开了关税壁垒,后又在日本联合生产。20世纪80年代,公司将产品生产的合作关系转向了员工工资和原材料价格都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与这些国冢和地区的企业签订协议,由耐克公司负责产品设计,而签约企业则负责生产,经检验合格后,贴上耐克商标,销往世界各地。耐克公司没有自己的工厂、车间,没有机器设备,而是将样品和设计图纸交给签约厂商,由其生产。公司不直接从事产品生产,不必为管理煞费苦心;公司也不必为产品更新换代而带来的设备调整、员工培训而支付分文!耐克公司将精力集中于设计和营销两个关键环节。搜集最新信息,并马上反映在自己的设计和营销上,这是耐克产品的设计和营销在同类产品中始终领导世界潮流的基本原因,也是耐克制胜于运动产品市场的诀窍。
5.以竞争的形式合作——融合文化
达尔文“物竞天择”的意识形态,是假设竞争是生命进化的基本动力,也是驱动个体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进化的主要能量。现代组织应用“混沌理论”改变了这种观点,认为生物从“互助合作”与“共同进化”的过程,更能解释优胜劣汰的生命历程。
研究人员将胡蜂巢穴的周围铺设一圈松果,由于胡蜂的习性是利用地形地物去定位巢穴的地点,后来在巢穴旁边另外挖一个假洞,把松果移至假洞,胡蜂回来后只认得有松果的假洞,近在眼前的巢穴,居然一点也不认得。
乌鸦则对人为环境的调适能力很强。乌鸦飞到高速公路内侧分隔树,看见美味的动物尸体躺在路旁,来往的车辆既快又多,但是他逐步实验,慢慢算准了两辆车间隔的频率,一口口啄食它的食物。乌鸦置身人为环境,以创新的技能调适自己的觅食习惯,过程虽惊险,但效果甚好,还吸引同伴的注意,教导了同伴填饱肚子的方法。
由于胡蜂只能在它习惯的领域生存,乌鸦却能不断创新,适应环境的进化与变化,因此延续后代的可能性就大增。
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移,第二次现代化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移。第一次现代化是对大自然的征服,而第二次现代化则是与大自然和环境的融合。企业在第二次现代化中从过去的恶性竞争逐步转移到既竞争又合作的新型“竞合”关系,经济全球化导致竞争的内涵发生变化,竞争中的合作,使企业必须不断融合多元文化。同时,经济全球化也为企业文化的融合铺平道路,让身处这个时代的企业成为跨文化的人类群体组织。通过全球化把各种稀缺要素掌握在自己手里,通过全球性合作实现最佳优势互补,所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才会出现世界上越来越大的各种行业兼并和战略联盟,以获得信息、人才和其他稀缺资源。
实际上,企业融合文化应当是多元文化、合作文化和共享文化的集合。多元优于一元,合作大于竞争,共享胜过独占,企业有了包容性的融合文化,就能突破看似有限的市场空间和社会结构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重组,在更为广泛的程度上完成双赢或多赢的商业运作。
因此,建设全球化的企业文化,整合差异已成为跨国集团企业文化的重要任务。“共赢文化”,这是在企业重组并购或者公司上市后必须追求的一种新的文化价值观,它可以有效地把顾客、股东和员工以及相关方凝聚在一个“场”中,形成卓越的经营与发展动力。
(摘自《长盛力——缔造富有灵商的管理文化》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