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萍 本报记者 何沙洲
“兴文石海山青水秀,是个天然的大氧吧,这里景观之奇特、僰苗文化之浓厚在全国都少有……”8月20日,河南省戏曲名家与当地600余名戏曲爱好者一同乘坐《周迪有戏》文化旅游专列开进宜宾,兴文石海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僰苗文化让此次专列的成员们流连忘返。
四川省兴文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川滇黔结合部,属成渝经济区、川南经济区、长江经济带和攀西—六盘水能源矿产开发区的重叠地带,是长江上游国际地质园林生态示范县、综合资源集约创新升级发展示范县、民族地区特色文旅示范县,其兴文石海集世界特大岩海、中国最长游览洞穴、世界级规模大漏斗、天下第一石虎于一体,“四绝共生”被称为“天下奇观”,全国山地越野赛、西南民歌邀请赛、国际花山节在这里举行,兴文县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县级城市。
兴文县的发展速度,就好似石海奇观一般令人惊讶。据初步统计,今年上半年,该县经济呈现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34亿元,同比增长11.1%。
【工业篇】
招龙引凤
新型工业支撑县域经济强势崛起
近日,记者走进兴文县工业园区,园区内一派火热的生产场面,四川东和欣包装科技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在生产线上忙碌操作。该项目是通过招商引资入驻园区的科技项目,总投资金额预计将超过2亿元,其中,一期配套产能复膜铁4万吨,二期新增复膜铁产能6万吨、基板生产3万吨。项目投产进一步提升了兴文工业园区的科技形象。
“从挂牌公示到土地使用证办理只用了10来天,想不到速度这么快,可以这么省事。”东和欣集团项目组负责人刘永江对兴文县的入驻代办制服务感慨颇多。
工业园区纪工委副书记谢杰介绍,园区已签约项目40多个,许多项目就是冲着该县“一站式”快捷贴心服务而来。
“兴文县坚持以工业强县、三产互动作为加速追赶的主导,建优工业园区平台,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壮大产业规模,培育县域经济支柱性产业,强化一二三产业互动发展,提升资源就地转化率、新兴产业占比率,构建结构优、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兴文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说,“我们把培育主导产业、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依托矿产资源优势,加快技改扩能,加强综合利用,打造综合能源深度开发基地、新型化工建材基地等。通过加大企业扶持力度,新培育一批亿元企业、新引进一批规模企业、新发展一批小微企业;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做优做响品牌,推动‘质量强县’工程有新突破。”今年上半年,该县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8.9亿元,增长21.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22.9%,增速全市第一。
【城市篇】
产城相融
城乡共进构建统筹一体化新格局
驱车前往兴文县城,刚入城的时候,你会发现宽阔的街道,两旁的行道树,林立的新楼,立即感受到进入大都市的气息,这便是具有僰苗文化特色的光明新城。
光明新城,一座现代化的新城在兴文县老县城西边拔地而起,一号安置点、纵一路道路、景观绿化亮化等一批重点工程正在紧张有序的推进中。光明新城办负责人介绍,光明新城预计在3年内将初具规模,5年基本完成整个建设任务。光明新城建成后将入住4到5万人,一座具有僰苗文化特色的靓丽新城将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几年前,新城还未动工建设,工作人员给安置点居民宣讲了新城建设将来建设规划情况。“听了工作人员的讲解,我们憧憬着新城美好的未来,如今,新城建设远远超过了我们期望,真不敢相信自己将来会居住在这里。”安置点居民李大姐高兴地说,周边有商场、公园、广场、超市、医院等,配套生活设施齐全。
“兴文县坚持城乡统筹,着力全域规划,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兴文县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发展过程中,我们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促进城镇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同时,充分发挥交通区位的潜在优势,全力做好成贵高铁、宜叙高速前期工作,建好纳黔高速连接线,不断完善县域交通路网,用全力把兴文打造成为宜宾甚至四川通江达海的南大门。”
【农业篇】
夯实基础
龙头引领园区承载构建六方合作
“几年以来,我对自家方竹林进行管护,大大提高了单产量,投产面积也逐年增加。”近日,在兴文县仙峰苗族乡的方竹基地里,陈天乾告诉记者,他家靠种方竹如今每亩纯收入能上2000元。
村支书陈文富介绍说,村上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加大科技示范推广和科技培训的力度,引进笋、竹加工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发展壮大。
仙峰苗族乡人大主席彭永贵介绍,该乡 12个村都发展了方竹产业,社员每年户均收入上万元。预计到“十二五”末,将建成10万亩方竹产业基地,力争把仙峰打造成宜宾最大的方竹资源基地和最大的方竹笋产品交易中心。方竹适宜在海拔800—1800米的地方种植,因此成为海拔730至1795米的仙峰苗族乡特有的生物资源。
“把农村工作摆在加速追赶的重中之重,把农民增收放在同步小康进程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林竹、烤烟、猕猴桃、畜牧等特色优势种养业,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资源资产综合利用,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和增收效益。”兴文县农工办负责人说。
“我们坚持以工业园区承载、龙头企业引领推进现代化农业,我们引进了天康综合农业开发公司猕猴桃综合开发项目在工业园区设立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区,全县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助推农民持续增收。”兴文县农工办负责人说。
据初步统计,今年上半年,兴文县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434元,同比增长12.8%。据了解,该县还将大力扶持创建一批省市农业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现代农业基地,因地制宜打造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构建企业带动、农民参与、协会统筹、金融支持、保险兜底、政府帮助的农业产业化链条“六方合作”机制,不断提高现代农业整体发展水平。
【展望篇】
发展路径
以路以水以城以业四路兴县
“妇女创业小额贴息贷款不仅帮我解决了发展生猪养殖资金难题,还帮助我发展起林下家禽养殖项目。”兴文县石海镇红鱼村村民袁昌秀说。据了解,兴文县创新担保模式,按照有关文件规定执行贷款额度,实现应贷尽贷。
在抓实十大民生工程基础上,兴文县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出行难、饮水难、教育难、就医难等问题,全力推进2014年“十件为民实事”。截至目前,该县规范了村卫生站阵地建设327个,每个村卫生站从今年开始将逐步建立信息平台,实现县乡村卫生信息资源共享。“如今,我每天早上都可以去村卫生站量一量血压,步行需要10分钟左右,拿药看病都非常方便。”兴文县麒麟苗族乡64岁的村民罗德仁高兴地说。
抓实民生工程不断提升民生幸福指数,提升群众满意指数,提升社会和谐指数。兴文“以路兴县、以水兴县、以城兴县、以业兴县”的发展路径,实干拼搏,着力改善基础条件,着力壮大经济总量,着力激发县域活力,着力建设美丽家园,着力提升幸福指数,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