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9月15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少些滥证思维 少为难青年创业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邓海建 媒体人

  8月,国务院取消了房地产经纪人、注册税务师等11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人社部负责人透露,到明年,将基本完成取消职业资格许可事项的工作,职业资格考试太多、证书太乱的现象有望改变。(8月31日《新京报》)

  “要就业,就考证。”这显然是一种滥证思维。1994年,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作为科学评价人才的一项制度,被写入劳动法。此后,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应运而生,并催生了各种培训热、考证热。据说,全国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多达1000多种,专家估算,我国职业资格考试产业链总额已超3000亿元。如今,20年过去,证书泛滥、敛财无休,很多职业准入许可,既不能裨益行业规范,也加重了就业负担,不过就是形式主义的鸡肋罢了。

  最典型的例子:今年6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上,讨论研究取消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询问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钟山:“‘国际商务专业人员’是做什么的?钟山,你有这个资格许可吗?”钟山摇了摇头,会场顿时响起一片笑声。总理也乐了,“你可是我们的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啊!连你都没有资格,这个资格许可不是莫名其妙吗?”一个行业有十几种甚至几十种职业资格,尽管这些资格证没什么用处,甚至很多只是挂个牌子而已,但它又成为行政年审等环节的“通行证”。结果就是,有证的不见得是行业内的佼佼者,而为了通过审批,证书又成为寻租中的“硬通货”——甚至在不少行业中,证书就像储蓄存款的本金一样,成为持有人“吃利息”的凭证。

  取消一些可有可无的职业资格证,起码有两重意义:一是对于行政权限与职能来说,依法行政、简政放权是主旋律。对于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准入类职业资格,自当一律取消;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准入类资格,如果与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并不密切,或者自身不宜采取职业资格方式进行管理的,也当按程序提请修改法律法规后,予以取消。二是对于市场理性与规则来说,这既减轻了企业与劳动者的负担,也激活了市场力量。削去“准入”这道门槛,有能有为者都能进入行业,依靠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比水平、拼能力,谁去谁留市场说了算。

  今年的6月和8月,国务院分两批,取消了58项中央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目前,准入类的职业资格还有84项,清理规范依然任重道远。此外,国家层面的职业准入需要规范,地方层面的资格证也不能安如泰山。不久前,人社部印发《关于做好国务院取消部分准入类职业资格相关后续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将减少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同时取消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自行设置的职业资格,确有必要的,经国务院人力社保部门批准后先行试点,再逐步纳入国家统一的职业资格管理。”

  不过,禁绝考证与发证冲动,说到底还在于规范行政权限。有一点是肯定的,无用的证书少一些,形式的考证少一些,起码年青人创业与就业之路,也会稍稍轻松一些、顺畅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