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窗苦读十余年,在6月8日这天画上句号,对高考考生而言,终于可以暂时松口气。高考的结束意味着“考后经济热”的火爆开始。
高考过后,家长怜惜孩子寒窗苦读十余年的辛苦,往往会想办法为孩子减压,旅行社借此举起“高考生放松游”的大旗,电影院推出考生优惠看电影的活动,风景区也打出免费游览的宣传,以吸引众多考生和家长的关注。特别是,所谓的“谢师宴”与“感恩宴”,迅速成为餐厅业绩的重要增长点。
当然,在准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消费潜力之时,精明的商家是不会放过即将到嘴的“肥羊”,“后高考经济”升温,并不奇怪。就如谢师宴,每年总有那么一些大款,为了谢师,选择最豪华的酒店设宴,还选择高档礼品在宴会后送给老师再表感谢。这无疑助长了孩子高消费的观念,不利于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念,即使家里有钱,也不提倡。虽然今年不少谢师宴都选择了自助餐,但是这只是以班级为代表的谢师宴,并非家长谢师,一旦到高考放榜后,家长谢师“粉墨登场”,到时如果还是选择自助餐,才称得上谢师宴进入“小清新”时代。
客观地说,商家在商言商,只要所兜售的商品和服务不违反国家法律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想趁着高考结束赚点钱,也无可厚非。但是作为考生和家长,在商家所努力营造的“后高考经济”中却应该保持理性与淡定,切莫因为过于放松而“过度消费”,甚至是造成得不偿失的后果。
一方面,有些商家所兜售的产品或服务本身存在夸大其词,虚假宣传的嫌疑,极有可能对考生和家长的利益带来侵害。比如一些广告传单上赫然印着“高考分数可以买”等耸人听闻的广告词,而仔细一看,其实不过是一个报考咨询服务的广告,所谓的“买分数” 指的是通过该机构提供的价格不菲的“科学合理”报考服务,使考生实现分数的最佳利用。但实际上很难说这样的报考咨询服务会有用,如果考生真想获得这方面的信息,还不如多向有经验的老师,或者是身边的学兄学姐请教。
另一方面,很多家长都会觉得孩子寒窗苦读这么多年,又经历了如此紧张的高考备考,现在终于考完了,应该允许他们好好放松一些,其中就包括满足孩子购物消费的需要。尤其是对于那些已经得知金榜题名的考生,家长不管条件是否允许,都会在一种奖励犒劳的心理下,允许孩子“大手大脚”一回。但对于这些准大学生们而言,高考的结束却意味着花钱的开始,先不说近年来水涨船高的大学学费,就光是大学生们的生活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那么对于很多考生和家长来说,现在就应该量力而行,避免“挥霍无度”。
因此,记者以为,“高考经济热”不应该那么热。理由很简单,一考定终身早已被打破。记者12年前参加高考时,已经属于扩招行列。8年前毕业时,工作已不包分配。况且这几年,每到毕业季,“最难就业季”、“更难就业季”等标题屡见不鲜,怎么帮助大学生就业的话题,高居各类媒体热议榜首。
即便如此,不少学生家长,似乎把“宝”押在了每年的这一次大考上。只要自己能做的,尽量满足孩子的愿望以及提供诸多便利,以显示对孩子高考的重视。很多孩子也趁机“求关怀”、“讲条件”。
家长为了孩子的将来一掷千金,商家看准商机、用特色服务招揽顾客,这些本来都无可厚非。而且“高考经济”确实起到了“拉动内需”的作用。然而其日益红火、甚至是过度发烧的现象,值得公众反思。笔者简单计算了一下,从考前购买教辅材料和营养品,到考试期间住宾馆、打车,再到考后的“谢师宴”、“同学宴”和旅游等,轮番下来,少说也要数千元,甚至上万元。这对普通家庭来说,确实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况且,对于“准大学生”们而言,高考的结束意味着更加花钱的开始,先不说扩招十几年来年年攀升的的大学学费,光是大学期间的生活费,也是一笔不菲的花销。此外,“高考经济”中存在的盲目消费、从众心理和攀比之风,不仅让考生家长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也和现阶段中央提出的“让勤俭节约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的号召背道而驰,值得警醒。
总之,面对升温的“后高考经济”,家长不能缺位,要从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角度理性引导孩子进行消费,不能因为财大气粗就任孩子疯狂,更可怕的是连家长也要疯狂一回。
(陈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