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松龄 湖南大学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宋养琰先生于2014年5月17日在《经济学家周报》上发文,就中国经济学如何走出困境的问题阐述了他的想法和意见。其实,他是在期盼更多的经济学者敢于担当历史重任,探讨和建立中国的经济学。毫无疑问,中国经济学应该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但又不能把它当作“封闭的、一成不变的、绝对的、最高的和最后的真理”(摘自经济学家周报2014年5月17日的《中国经济学如何走出困境》)。基于这种认识,我认为中国经济学要走出困境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其一,必须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做出拓展性的研究。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也是传统经济学家用以批判和排斥西方经济学的工具。如果依据宋先生要重视对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研究的认识的话,那么,就必须汲取西方经济学所研究的社会资源优化组合,即生产力的合理配置的有关理论和精华。众所周知的是,西方经济学用来研究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的价值理论是效用价值论。传统经济学家认为它与劳动价值论是完全对立的两种理论。因此,要汲取西方经济学关于资源优化组合的生产力理论与精华,面临的最大阻力就是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对立。其实,劳动价值论的内涵包括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方面。其中,价值是研究生产关系的理论工具,价值关系反映的是商品背后人与人的关系,所以,价值理论是研究人与人关系的理论;使用价值是研究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工具,它是一种研究人与物的关系的理论。从效用价值论的定义就可以看出它是用来研究人和物的关系的理论。传统经济学家把价值与效用价值对立起来,一是因为研究的对象不一样,二是因为概念的内涵不相同,二者不具有可比性,将二者对立的依据不足。倒是使用价值因为是指物的有用性,体现的是人对物的有用性的感知,研究的是人和物的关系,同效用价值倒有概念上的相似之处,而且研究对象也完全相同。从这种意义上说,效用价值与使用价值就不是对立,而是一种可以统一的关系。建立在效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生产力及发展规律,同样可以建立在使用价值的理论基础之上。不过,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扬弃对使用价值的传统认识。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这个概念是完全正确的。但把使用价值视为商品体,把对实物的度量结果作为使用价值多少的认识,进而把使用价值看作客观存在,并同效用价值的唯心主义对立起来,这种认知就不一定是完全合理的了。物的有用性是人对物的感知,既有生理上的需要,也有心理上的需求,能说物的有用性没有唯心的一面吗?况且,心理上的需要往往是通过生理上的反映而得到满足的,人对美的心理上的需要其实就是通过眼的感觉而得以实现的。既然物的使用价值是物的有用性,那么,使用价值就有随物的稀少性而边际递增,随物的丰裕性而边际递减的特征了。我认为这种认识不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否定,而是一种可以肯定的扬弃。正是因为这种扬弃,我们就可以运用发展了的使用价值理论,对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作出有益的探索;同时,也能运用价值理论对生产关系进行研究,这是西方经济学的价值理论所望尘莫及的。
其二,必须运用拓展了的劳动价值理论对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进行研究。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被确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相比,似乎缺乏后者那样的传统经济学的理论支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长期的制度安排,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需要,必须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物质财富可以极大丰富,从而能够满足人们各尽所需,因此,传统经济学家认为,商品经济总有一天会被取消。从这种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了物质极大丰富的那一天就不复存在了。实际上,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可以是重复劳动,也可以是创新劳动。如果说重复劳动生产的使用价值有可能满足人们各尽所需的话,创新劳动生产的使用价值就不那么尽然了。人类的创新劳动是不会停止的,创新劳动生产的使用价值是不可能各尽所需的,商品交换从而是必要的。因为创新劳动的长期存在,商品经济也就必然长期存在。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长期的制度安排,必须运用拓展了的劳动价值理论对市场配置资源的问题作出分析和研究。西方经济学运用效用价值理论和生产成本理论推导出了消费资料的有效配置——消费者均衡和生产资料的有效配置——生产者均衡。我们也可以运用拓展了的使用价值理论和价值理论推导出消费资料的有效配置—消费者均衡和生产资料的有效配置—生产者均衡。
其三,必须运用拓展了劳动价值理论揭示劳动者工资和资本利润的来源。劳动者工资和资本利润历来被认为是完全对立的不可调和的关系。传统经济学认为,商品价值除了转移价值之外,就是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其中,劳动力价值转化为劳动者工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利润,劳动者工资多一点,资本利润就会少一点,二者是一种完全对立的关系。其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工资和资本利润是由市场决定的。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是以劳动力价值为依据向劳动力使用者提出供给价格;劳动力使用者是以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劳动力的使用能够创造的价值为依据提出需求价格。在劳动力市场非均衡的条件下,劳动力市场价格即工资比需求价格低,而比供给价格高。所以,劳动者获得的工资通常比劳动力价值要高,劳动力使用者则获得了需求价格高出工资部分的剩余价值,这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利润。确如传统经济学所认为的那样,工资高一点资本利润就会少一点,二者是一种对立的关系。如果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劳动力的需求价格、供给价格和交换价格一致,工资就和劳动力需求价格相等了,劳动力的使用创造的价值等于市场工资、等于劳动力价值,没有增量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利润。处于劳动力市场均衡状态下的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似乎无对立的理由可言。如果劳动力市场均衡、商品市场非均衡,资本所有者虽然得不到剩余价值转化的资本利润,却能获得商品价格高于价值的利润。这是因为在非均衡的商品市场上,商品的交换价格高于供给价格(以其生产价格或价值为依据),低于需求价格,价格高出价值的部分转化为资本利润。如果商品市场是均衡的,交换价格与供给价格、需求价格一致,也就没有价格高出价值的部分转化为资本利润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都是非均衡的,资本所有者不仅能够获得剩余价值转化的资本利润,也能获得商品价格高出价值部分转化的资本利润。如果两种市场同时均衡,两种形式的资本利润就不存在了。两种市场的均衡程度越高,两种形式的资本利润就越少。认识了这一点,工资与利润就不是一种完全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这就不仅能够解释不完善、非均衡资本主义市场的资本剥削劳动的历史与现实,也能解释完善和均衡程度不断提高的资本主义市场资本与劳动和谐程度提高的现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缓和资本与劳动的矛盾,治本的办法是不断地完善市场和提高市场的均衡程度。
其四,必须运用拓展了的劳动价值理论认识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我们知道,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如果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资料私有者只是通过占有剩余价值而获得资本利润,那么生产关系就不可能是和谐的。事实上,如果劳动力市场的均衡程度很高,或是能够实现均衡,商品市场因为资本的增加使用或者创新使用而不均衡,那么,生产资料所有者获得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的资本利润就会较少,或者没有,而获得价格背离价值部分转化的资本利润就有可能较多。所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占有的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的资本利润,虽然不能像生产资料公有制那样通过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但可以通过完善市场和提高市场的均衡程度而得以逐步减少或者消除。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生产资料私有制在一定的市场条件下,不会因为利润的归属不同而相互对立,二者可以实现有条件的和谐。从这种意义上说,我国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也是有理论依据的。长期以来,传统经济学认为生产资料私有制是一切剥削和罪恶的根源,是被消灭的对象。现在,因为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产资料私有制形式不仅不是被消灭的对象,而且倡导大力发展。因此,只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长期存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形式也就必然长期存在。运用拓展了的劳动价值理论能够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不是完全对立,而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也就揭示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形式必然长期存在的道理。生产资料私有制作为一种有用的工具,能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果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能够得到认同,那么中国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就有可能得以形成。拓展了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背景;拓展了的使用价值理论和市场配置资源理论的有机结合是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研究的基础;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的对立统一关系能够揭示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不过,在我国理论观念上的认同是不容易的事情,但是,只要能够认同上述道理,中国经济学其实是不难建立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