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芳
日前,“第四届海峡两岸服务业论坛”在江苏省昆山市召开,围绕“新突破、新服务、新篇章”主题,与会人士纷纷为海峡两岸服务业未来的快速发展建言献策。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德铭、中国商业联合会会长张志刚,以及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林中森、台湾服务业联盟协会副理事长韦伯韬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
两岸合作前景广阔
两岸服务业的相互开放和融合共进,有利于优势互补、共享商机,共同提升国际竞争力,是一件互利双赢的好事。
据了解,“海峡两岸服务业论坛”是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会长张志刚和台湾服务业联盟协会理事长张平沼首倡发起、两岸商会共同主办、台湾服务业联盟协会承办,旨在为两岸服务业的交流研讨、务实合作搭建一个重要的沟通平台,此次是第二次在昆山举办。
众所周知,2013年,是我国服务业发展历程上的一个里程碑,服务业增加值已经超过26万亿元,占GDP比重为46.1%,首次超过制造业,成为三大产业中比重最高的产业。
为此,张志刚在开幕致辞中指出,目前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与“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到2015年“较2010年提高四个百分点”的要求仍有一个百分点的差距,但我国对实现目标充满信心,因为今年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已经达到了49%。这意味着从现在开始的一年半时间里,大陆服务业市场将增加9000亿元的商机。
与此同时,去年大陆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在当年实际使用外资总量中的比重首次过半,达到615亿美元。上述数据充分表明,每年将以数万亿元规模迅速成长的大陆服务业市场,会给两岸服务业企业的互利合作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张志刚进一步表示。
据了解,台湾服务业起步早,水平高。早在1987年服务业占比就已经超过50%,截至目前服务业占其GDP的比重为70%以上,就业人口比重也长期保持在60%左右,是台湾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而在大陆,2013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刚刚超过46%,“十二五”规划已将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
“从而不难看出,大陆拥有广阔的市场资源和巨大的市场需求,台湾拥有先发优势和相对先进的发展水平,两岸服务业的相互开放和融合共进,有利于优势互补、共享商机,共同提升国际竞争力,是一件互利双赢的好事。”陈德铭表示。
多年在台湾行政机构任职、现任中华大学讲座教授尹启铭认为,大陆的服务业方面当前是在处于第一次服务业革命时代,而台湾已经进入到第二次服务业革命时代,两个阶段需求不同、优势不同,能起到很好的互补作用。
“与此同时,由于台湾市场小,发展上有局限,因此必须要将视野放在两岸与亚太甚至国际市场,加大与第一大贸易伙伴大陆的合作,可以通过运用精致化和国际化等方式,从而推动两岸服务业蓬勃发展。”韦伯韬强调说。
从制造到服务转型升级
这种转变,顺应了大陆城镇化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大趋势,发挥了台湾服务业起步较早、水平较高、创新能力较强的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制造业曾经是众多台商在大陆的重点投资领域,不过现在服务业已经替代制造业成为了香饽饽。
张志刚表示,近年来,众多台商在大陆的重点投资领域已经由原来单一的制造业逐步延伸到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和与居民日常消费需求相关的生活性服务业。这种转变,顺应了大陆城镇化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大趋势,发挥了台湾服务业起步较早、水平较高、创新能力较强的优势。
陈德铭认为,台商是联系海峡两岸的桥梁和纽带,是两岸发展经贸交流合作的主要载体和重要力量。近年来,台商对大陆的投资,出现了向现代服务业领域侧重的趋势。
在此背景下,在大陆投资经营的台资制造业企业,就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新课题。正准备进入大陆市场的大量台资服务业企业,也必须做好了解相关法律政策、熟悉市场环境、寻找合适合作伙伴等一系列功课。陈德铭表示。
去年,为了促进两岸服务贸易进一步自由化和便利化,并为双方服务业领域的合作提供制度保障,两岸两会签署了《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以下简称《协议》)。其中,大陆对台承诺的80项开放措施,都是在WTO基础上的进一步开放,在已签的同类协议中是前所未有的,这给台湾服务业进入大陆市场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先机。张志刚认为。
尹启铭认为,《协议》对于台湾而言,不仅扩大了市场规模,让更多的台商进入到了大陆发展,还有一个意义是帮助台资企业建立自有品牌。
韦伯韬持类似观点。他认为,多数服务业属于中小型企业,因此品牌的建立,通过品牌来包装与营销,是服务业能够成功发展的核心。在品牌建立的过程中,互联网的运用,是促成台湾许多中小型服务业成长的动力。由于服务业规模小,所以可以看到它们通过社交网络、电子商务、网络媒体等方式取代传统人力,进而直接与消费者进行互动,再进一步通过所收集来的信息分析消费行为。这是两岸服务业合作未来值得期待的方向。
携手并进成果斐然
双方要好好维系这得来不易的成果,不仅要让两岸关系持续走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还要让两岸服务业有更宽广的合作空间。
林中森也认为,《协议》生效后,两岸服务业将团结起来做三件事,第一,创新升级,提升竞争力;第二,自创品牌,提高知名度;第三,融入文化元素,开发具有两岸特色的服务业。
当然,未来包括大陆的“十二五”规划、新型城镇化以及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经济计划,台湾的“黄金十年”,以及目前推动的“六海一空一园区” 自由经济示范区等。这些合作事项都需要两岸积极合作,共同努力,为两岸打造更完善的投资和生活环境。林中森指出。
林中森提供的数据显示,在两岸的经贸往来方面,去年两岸贸易总额(含香港)为1647.2亿美元,为台湾赚取762.19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在人员往来方面,去年台湾人民赴大陆516.2万人次,大陆赴台285.8万人次。
在两岸金融合作方面,2012年双方签署货币清算合作备忘录,两岸货币清算制度已正式实施。目前台湾已核准13家银行赴大陆设立分行,其中11家已开业。
与此同时,自《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早收计划实施以来,已有15部台湾电影在大陆上映,大陆每年也有10部电影限额在台上映,每年都额满,迄今已有20多部。此外,自2009年6月台湾开放陆资来台后,截至今年3月底,共计有517件投资,投资金额8.77亿美元。
林中森认为,在过去5年多的时间里,两岸重启制度化协商,双方关系迈入65年来的最佳时刻,创造了许多和平红利,双方要好好维系这得来不易的成果,不仅要让两岸关系持续走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还要让两岸服务业有更宽广的合作空间。
尹启铭建议,推动两岸服务业发展,一定要搞搭桥计划,例如召开类似“海峡两岸服务业论坛”的论坛,要创造双方了解的机会,从而彼此认识,相互了解,只有这样才能认清双方的薄弱点以及优势,找准合作发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