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裕 黄明
高正飞现任江苏涟水县东胡集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时码办事处党委副书记、主任。参加工作以来,他一贯认认真真学习,勤勤恳恳工作,实实在在做人,在不同的岗位上,留下了一串闪光的脚印,闯出了一片崭新的天地,谱写了一曲新时期的“青春之歌”,多次受到省、市、县级表彰和嘉奖。2013年,东胡集镇获得全县综合考核二等奖,他也当选第十五届县人大代表。
创“三双”模式,促组工争先。高正飞在红窑工作期间,认真抓好组织工作,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尤其是在全县率先组建离退休党员支部,创立“双重组织、双重教育、双重管理”的模式,充分发挥老党员的余热,为经济发展献计献策。老党员们利用在外工作干部多的人脉资源,积极向上向外争取资金,招引项目,在集镇规划、乡村道路建设、绿化、关心下一代工作中,老同志们更是不遗余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高正飞在全市组工干部优秀提案评比中,所提提案被评为“十佳优秀提案”,他撰写的《创新组织设置模式,对离退休党员实施“三个双重”管理》的调研文章,刊登在《江苏内参》上,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把组织工作提升到一个新水平。红窑镇离退休党员支部被评为淮安市先进集体。
挑招商重担,引项目落户。高正飞负责招商引资工作后,他整天想招商、忙招商、跑招商,虚心向别人学习招商经验,他的案头放着多本招商书籍,多次参加招商培训,并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他眼观六路,耳闻八方,对每一条有价值的信息紧盯不放。他在招商引资前沿阵地殚精竭虑,千辛万苦,既付出了辛劳和汗水,也收获了成功和喜悦。在浙江萧山驻点招商期间,他经过多方周旋,成功引进投资5000万元的“阳光纸业”项目。在浙江温州驻点招商期间,设法和当地企业家多联系、勤沟通,引进投资2.4亿元的“宝利嘉”纺织项目。他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以情感商,以情引商,经过不懈努力,引进投资0.5亿元的“三角洲”化工项目,落户县化工园区。
抓三农发展,建一流新村。高正飞在兼任岔庙镇夜合村党总支书记期间,为使该村脱贫致富,跻身先进行列,他吃住在村,深入群众进行调研,然后打出“组合拳”。首先利用自己在大学学到的法律知识,对广大村民进行普法教育,引导农民摒弃陈规陋习,做一个守法的好公民。其次提出“好安家、好种田、好打工、好挣钱”的四好标准,鼓励村民各寻突破口,各闯致富路,能打工的外出打工挣钱,能办企业的以创业带动就业。他为村里引进农业龙头企业上善果业,上马了连片种植的果园。三是确立“工业强村”目标,创建了村级创业点,经过他的牵线搭桥,成功引进投资2000万元的盛缘包装项目,安排100多名富余劳动力就业。四是请专家规划设计后,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20天拆掉30多户,啃下了硬骨头,一年时间建成全县闻名的夜合中心村,各地前来参观学习的干群络绎不绝。经过苦干实干,夜合村成为全县的明星村,省级文明村,省级康居示范村,得到了赵克志、黄莉新等省领导的充分肯定,并应邀去省政府参加罗志军省长主持召开的民生工作座谈会。
钻业务技能,成水利行家。高正飞在担任县水利局副局长期间,分管业务工作。他认真钻研水利专业知识,调研全县大小沟河渠塘,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抓好水利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每年必须开展的水利工程、桥涵建设、河塘整治,他都撰写切实可行的调研报告,获批后组织实施。对在建的水利工程,他都靠前指挥,严把质量关,把每一项水利工程打造成精品工程、放心工程。他还牵头创立润评公司,把县水利设计室挂靠市水利设计研究院,设计出一流图纸,拓展水利工程业务。经过高正飞的不懈努力,涟水县的水利工作在全省闻名,获全省水利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小型农田重点县项目获国家财政部嘉奖。
敢改天换地,振东胡雄风。东胡集在历史上曾辉煌过,但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落伍掉队。2013年4月,高正飞担任东胡集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后,经过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问计于民,集思广益,重点围绕发展做文章,凝心聚力走好四着棋。
抓工业,增效益。对已上马的龙腾手套、裕翔工艺品、华宏木业、红木工艺等骨干项目,开足吃饱,满负荷运转,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今年一季度上述企业再创佳绩,开票4000多万元,纳税130万元。抓招商,上项目。高正飞遴选精兵强将,组建三支招商队伍,奔赴苏南、浙江、福建、广东等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招商,着力引进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辐射能力强的项目。经过奋力拼搏,引进投资5000万元的中淮电子汽配项目、投资3000万元的中正儿童用品项目、投资1500万元的一品香食品项目、投资1000万元的汇金木业项目。并引进投资3亿元的复兴现代农业项目落户复兴村,投资1000万元的河虾养殖项目落户斗灯村。抓创业,促发展。高正飞采取政策驱动,典型带动,全民发动,服务推动等措施,掀起全民创业热潮。在桥西规划占地1000亩的工业集中区,已上马2个项目。创建村级创业点,增强项目承载能力。小埝村创业点已建标准化厂房5000平方米,落户红木工艺、华宏木业、永达制衣等项目。投资超亿元的海涟猪业,将建成32幢标准化猪舍房,上马屠宰生产线和冷库,形成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格局。民营板厂总量34家,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用工1600人,创造了四个全县第一。抓增收,重民生。高正飞着力培育新的经济整长点。拓宽财政增收渠道,对新引进的招商项目和新上马的创业项目,既落实优惠政策,也及时足额纳税。实行网上申报和定额纳税,做到抓大不放小,2013年完成财政总收入5654万元,其中一般公共财政收入5090万元,分别占年计划105%和116.5%。
在财政实力不断增长的前提下,高正飞因势利导,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大力推进八项工程建设。投资2200万元的胡鲁路拓宽工程,投资100万元的公交车站,投资2000万元的农贸市场建设已初见端倪。镇中路、港胡路改造,烈士陵园、公墓筹建,卫生院、敬老院搬迁等工程正在或即将建设。预计经过三年奋战,高正飞构筑的东胡集发展梦、腾飞梦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