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春景 媒体人
“京津冀一体化”的概念已经红火了近半年,到现在正式的整体规划仍然不见出台的迹象。倒是几个月来,河北、北京各地方政府独自的相关概念层出不穷。首都“副中心”这个名称就已经被河北多个城市加诸头上,从最初的保定到后来的石家庄、唐山、廊坊、邯郸、沧州,争夺异常热闹激烈。日前,河北两城争做大红门搬迁承接地,对此有专家直言:“如果不做好顶层设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结果只能是以新的短期问题取代旧的短期问题。”(5月25日新华网)
京津冀一体化,本是利益共享,现在是利益抢夺,笔者认为很大程度上源自“政绩”驱动。“京津冀一体化”是检验一个城市和谐科学发展与否的试金石,河北两城争做大红门搬迁承接地,兄弟血亲,相煎何急?不难看出,利益之争的背后是政绩冲动惹的祸,这样的政绩观会给地方发展埋下隐患,使地方发展“跑偏”。为确保“京津冀一体化”顺利推进,当务之急需要改变不正确的政绩观,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机制,谨防“内战”将地方政府形象透支殆尽。
两城“抢单”,究竟谁说了算?就目前来看,笔者觉得应该交给市场定夺,可以考虑采取听证的方式,就大红门京冀服装产业转移之争进行民意考量,切忌双方持续僵持不下,斗个你死我活,要尽可能地做到理性博弈,而不是动辄就是“抢”。要知道,不管是哪一方,抢来抢去最终没有赢家,结果可能还会造成“两败俱伤”。对此,笔者认为双方应该秉持这样一种发展理念:“属于自己有条件做的,就要积极争取;属于别人有条件做的,就主动让贤,自己可以做但别人已经做了的,就忍痛割爱,各地要服从协调不能拆台。”
在推进“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中,如果找不到合适的“落点”,缺少心平气和的谈判与磋商,难免衍生各种各样的“政绩工程”。两地争夺产业转移,表面上看是一种利益博弈,但深层次还是“隐形政绩”在作祟。在这个节点上,借机“仕途升迁”和以权谋私都有可能掺杂其中。一旦政绩有了,利益也拿了,领导任期一完就走了,项目的生存是否符合科学发展,不得不打一个问号。可以这样说,两地相争让双方在不经意间撕掉面纱,暴露了“抢单”的真实面目。与其说争产业转移是为了地方添彩,毋宁说是某些领导为自身的政绩加码。
据报道,在一切似乎没有征兆的情况下,北京丰台区商务委员会突然与白沟新城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将保定白沟新城作为大红门市场搬迁意向地。而后,来自北京大红门的八家主力市场正式签约落户河北廊坊的永清国际服装城,并一改低调作风邀请了众多媒体参加签约仪式,似在回应白沟和丰台区的战略合作事件。管窥双方的“内战”,无论是哪一方都对项目当仁不让,根本原因在于“抢单”可以为自己带来政绩。
因此,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建设,规避地方的无谓之争,改变考核的导向与方法是关键。一旦“京津冀一体化”建设沦为政绩冲动的“泄洪口”,它所能体现的也就只剩下政绩与利益的争斗。只有改革政绩考核机制,建立健全一个统一指挥、协调发展的制度,才有望遏制错误的政绩观,谨防地方上演一场又一场没有赢家的“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