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 王红英 报道
被业界称为“史上最严审查”的乳业新许可证审核终于尘埃落定。5月3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宣布,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换证审查和再审核工作结束,全国共有22个省份的82家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获得重新许可,未通过审查、申请延期审查和申请注销的企业共有51家。
“史上最严门槛”的新版细则对产品配方、产品研发、生产工艺、生产条件、质量管理、产品检验等设定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对此,有业内专家指出,此次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证换证审查和再审核工作,从原辅料进厂检验、生产过程控制、产品出厂检验和质量安全授权、全过程记录等制度,全面要求企业达标生产条件,等等。有利于保证食品安全,也将进一步提高我国乳业的集中度,有利于行业龙头整合壮大。
更是让人们看到了从国家层面提升奶粉质量的决心。不仅如此,在30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有关人员更是回应了关于婴幼儿奶粉产品追溯、配方安全、奶粉价格等多个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51家奶企业将全面停产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30日公布的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换证审查及再审核工作情况显示,全国共82家企业获得生产许可证;未通过审查、申请延期和注销的企业51家,这51家企业将停止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
对于未获批的51家企业的具体情况,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监管一司巡视员毕玉安指出,其中有14家转为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基粉的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再是婴幼儿配方乳粉;有23家申请延期审查;有5家未通过审查,这5家未通过审查的企业没有获得许可,不能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另外还有9家申请注销生产许可证,今后将不再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
此外,毕玉安在发布会上介绍了具体审查工作情况。据他介绍,本次审查工作全国共派出审查人员665人次,在审查中提出548条整改意见。为严格发证检验,国家食药监总局还组织了专家,对婴幼儿配方乳粉发证检验机构进行了考核和评审,公布了8家发展检验机构名单。为保证检验数据的客观公正,要求发展检验要分送2家以上检验机构进行检验,要求对每种产品配方均需进行发证检验,并要求投送总局指定的研究机构进行存档和分析。
近九成洋品牌被挡门外
继日前国内51家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企业未获得新的生产许可被披露后,5月31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首批获准进入我国市场的114个进口婴幼儿配方奶粉品牌。
记者了解到,此次公布的114个进口品牌基本囊括消费者熟悉的洋品牌如多美滋、雅培、雀巢、惠氏、合生元、圣元优博等。
一位进口奶粉品牌的总代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去年年中,国内还有112个新西兰品牌,但是通过这次认证后,只剩下大约40个新西兰品牌。“从绝对数量上说,进口品牌的数量减少了,但从业内的预期来看,这类品牌的数量还是偏多。”
虽然此次认证让不少“假洋鬼子”无缘中国市场,但同时名单中也存在大量的代加工品牌。
比如“纽贝贝”品牌,去年央视曾曝光标明新西兰原装进口的 “纽贝贝”牌婴幼儿奶粉,其总代理地址竟然是一家修车厂。不过记者也注意到,给其代加工的生产企业是获得中国认证的49家企业之一,且是世界三大洋奶粉代加工厂之一的新西兰善腾集团。
此外,一些行业内很知名的纯进口品牌也并未出现在名单中,例如可瑞康、诺优能等。
有分析认为,进口门槛的提高可能有一半的婴幼儿奶粉代加工品牌在中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据新京报报道,乳业分析师宋亮认为,新规的实施能规避大批海外代购及海外小规模代工行为,杜绝国外仿制大品牌奶粉流入国内,今后杂牌、小品牌洋奶粉会被挡在国门之外,进入国内市场的奶粉都将为境外大企业生产。
《京华时报》也引用乳业专家王丁棉的说法表示,此前我国市场进口奶粉品牌多达约800-1000个,这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住曾在中国市场泛滥的“假洋鬼子”,这些“假洋鬼子”基本上是由中国人在海外注册,然后找海外工厂代加工贴牌生产并专供中国市场。
另外,进口门槛的提高打破了“洋奶粉”长期垄断国内市场的局面。
众所周知,近年来,国内庞大的婴幼儿奶粉刚性需求引发了国外品牌蜂拥而入。据相关数据显示,仅2009年后就有超过100个“洋奶粉”品牌涌入国内市场,当前“洋奶粉”占国内市场份额超过五成,在一些一线城市更高达八成。
然而,在大受欢迎的同时,市场上“洋奶粉”的质量开始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2013年4月,智利“凯洛1至4岁儿童成长奶粉”被检出铜含量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所有货品被销毁;韩国“帕斯特博鲁威尔金装1段婴儿配方奶粉”被检出维生素B12、胆碱、维生素B6含量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全部产品被做出退货处理;今年3月15日,央视3·15晚会现场便披露了澳大利亚“澳妙可”婴幼儿奶粉存在篡改保质期的行为,5万多罐涉事奶粉也被依法销毁。
此外,国家质检总局还表示,新获得注册批准生产企业的相关进口商和产品信息将定期更新。有分析指出,这也意味着今后还会有更多进口品牌奶粉获准进入我国市场。
乳企斥资巨资升级整改
史上最严“乳企大考”的背后,是众多乳企面临的艰难选择,要么停业,要么斥巨资进行全产业链的升级改造。
为通过审查,很多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研发,花重金进行最后冲刺。在国新办举办的介绍婴幼儿配方乳粉等食品安全保障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上,毕玉安介绍称,此次企业共投入34.4亿元,改造生产工艺、流程,清理产品的配方、包装和标签,等等。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多美滋、晨冠、花冠和纽贝滋等四家上海乳企为拿到准生证,共投入1亿多元进行改造和整改,停产改造的时间超过一个月,其中,“花冠”的生产车间几乎重造。而很多小企业由于缺乏足够资金实力去整改,距离新标准差距太大,甚至直接放弃了新生产许可证的申请。
多美滋婴幼儿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包博睿日前也向媒体透露,这是其在他的职业生涯中经历的最严格的生产许可证的审核,也是其看到的最严格的法规,“比如说,去年欧洲的一个工厂接受当地管理部门审核,一个审核员一天时间就审核完了,而中国的审核过程3~4个审核员至少花了一周的时间才完成。”
另外,飞鹤乳业董事长冷友斌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透露,该公司旗下6家工厂全部通过新生产许可证的审核,为此该公司付出了1亿元的整改资金。而这些钱主要用在了GMP认证及增加检测设备方面,以确保生产线的密闭化、自动化和标准化。
“完达山的全盘整改耗资达2亿元。”完达山乳业副总经理马军喜介绍,完达山进行了生产线和质量检测线的整改,同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新的质量检测信息传递等软件系统。
价格看齐国际
不过也有人担心,企业斥巨资通过审查是否会导致国内婴幼儿奶粉价格的大幅上涨?乳企会不会将企业改造和升级的费用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对此,国家食药监总局食品安全监管一司司长马纯良表示否认,据他介绍,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奶酪工业,乳清粉和浓缩乳清蛋白粉百分之百靠进口,很多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用的奶源、原辅料也是进口,其价格成本与国际基本是相同的。
他说,经过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的价格水平应该和国际趋于一致。
乳业专家王丁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部分企业会将整改所投入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终端市场有可能小幅涨价,但不会立即明显提价。”王丁棉表示,去年夏天国家发改委对奶粉品牌进行反垄断调查后,多个外资品牌曾承诺一年之内不提价。所以在今年8月以前,国内市场上的奶粉价格会相对稳定。
另外,针对内地消费者去香港购买奶粉等问题,马纯良表示,从香港带奶粉进来,包括邮购奶粉,除了对国产奶粉有一些不信任之外,更多的可能还是因为价格差。
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姜毓君也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国内消费者对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缺乏足够的信心和信任之外,更为主要的可能还是由国内奶粉价格偏高造成的。
姜毓君表示,调查发现,许多国外品牌的婴幼儿配方乳粉在欧洲的价格大多是9-15欧元,也就是说不到130元人民币,表明其成本不过百元,而这些产品在国内售价却高达两三百元,甚至达到470元。某些国内品牌的高端产品,价格和国外品牌的产品价格不相上下。这些现象说明,我国婴幼儿配方乳粉销售渠道费用偏高。
数据显示,国产婴幼儿乳粉的零售价格中,销售渠道成本占50%左右。
质量趋于国际
婴幼儿乳粉的质量正日渐受到父母们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小小的一罐奶粉,既是重大民生问题,也是重大经济社会问题。
姜毓君表示,中国现行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中的标准绝大部分指标都等同采用了国际食品法典的要求,在微生物限量等个别指标上,中国标准要求更加严格。“从产品标准的角度来看,中国婴幼儿配方乳粉的执行标准已与国际接轨,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同样严格。”
甚至在婴幼儿配方乳粉原辅料管控方面比发达国家更严格。他说,以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必需的乳清粉和乳清蛋白粉为例,由于我国没有乳酪产业,乳清粉和乳清蛋白粉均为进口,但我国现行《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还是针对其质量指标做出极其严格的规定:生产0-6月龄的婴儿配方乳粉,应使用灰分小于1.5%的乳清粉,或者使用灰分小于等于5.5%的乳清蛋白粉。这个规定比发达国家和地区要求还要严格。
自从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以来,国家政策监管口径日趋严紧。2011年,国家质检总局曾对乳制品生产许可证进行重新审核,全国1176家乳制品企业中的40%被淘汰,其中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仅剩下130家左右。2013年12月16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了《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13版)》,新《细则》进一步严格企业准入条件,对产品配方、产品研发、质量管理等设定了更加严苛的要求。
通过一系列举措,国产婴幼儿奶粉质量良好。今年5月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通报了婴幼儿配方乳粉抽检结果。数据表明:在覆盖22个省份的86家生产企业2698批次样品中,未发现不合格样品。国内几家权威检验机构曾联合对国内112家企业的婴幼儿奶粉,与来自15个国家地区、140个品牌的婴幼儿奶粉,进行比较监测。微生物限量、营养成分等指标均没有差异。
不仅如此,“史上最严新政”针对奶粉配方“过滥”的现状,要求奶粉配方从8800个减至1584个。新的《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强调,相同的原辅料只能构成同一种配方,婴幼儿乳企要把配方报告至所属的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备案。
下一步,在《食品安全法》和《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的修订中,国家立法机关有望将婴幼儿奶粉的产品配方列入强制监管内容。
将建立可追溯体系
同时,将建立婴幼儿奶粉全程可追溯体系。去年12月,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发布的《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13年版)》,要求企业要建立从原辅料、生产过程、产品检验到销售的记录制度,实现可追溯。
“我们正在考虑结合企业的实际建立一些制度,比如要制定婴幼儿配方乳粉的标签标识管理办法,在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建立质量安全信用档案,用信用来推进我们的诚信体系建设。” 马纯良说,我们现在正在安排一些地方做试点。每个企业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的工艺、原辅料、生产过程控制都不同,我们要求地方根据企业的情况,从原辅料管理、供应商审核、采购记录制度,到生产过程包括产品配方的研发、生产过程控制、质量检验、产品销售,都要建立和保持记录制度,来实现产品的可追溯。
这个追溯体系,包括奶粉的原辅料来源、采购、管理,产品配方研发、生产过程控制和运输、销售环节的储存,“所有关键环节,和人有接触的环节,都有信息记录和上传。确保一旦产品出现问题,可追溯原因,可查询问题批次、及时召回。”马纯良表示。
据介绍,今年监管部门将制定指导意见,年底将要求一些企业对婴幼儿配方乳粉的追溯体系建设进行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