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07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情调生活——成都宽窄巷子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成都宽窄巷子,由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三条平行的街道构成,是成都的客厅。对它的肯定是这样书写的:它不仅是成都的,四川的,西部的,也是中国的,世界的。

  宽窄巷子之于成都,犹如老北京的胡同文化,犹如大上海的田子坊,它的宣传名片是:“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厅。”客人来了哪有不请进客厅喝茶休憩的道理,所以它真像是一个城市最容易“渗透”进去的入口,由此处开始,你似乎摸到了那把打开成都之门的钥匙,顺畅地进到一座城市的内里,看清它千篇一律的现代都市面孔下,实质上大有不同的丰富内质。

  这个地方用时下流行的词来形容,那就是非常“接地气”的地方。它是“这座古老又年轻城市往昔的缩影,一个记忆深处的符号。”可以说,只要你愿意花时间去,老成都的闲适,新成都的时尚都可以在巷子里轻易地寻觅到。

  虽然它和古街锦里同为商业步行街,但两地之间可以说区别大矣。如果说锦里偏重于草根亲民的市井生活,那么宽窄巷子则号称是最成都最市井的民间文化,在此基调上,它明显更文艺一些。这里,小资的调调自然要浓郁很多,这一切,与宽窄巷子的“前世今生”自然脱不了干系,行文至此,必须稍稍花点时间把这段历史的脉络给捊捊。

  话说康熙年间,即公元1718年,准噶尔部窜扰西藏。清朝廷派三千官兵平息叛乱后,选留千余兵丁驻守成都,这个军营即是满城,由于军营是在原来战国时期的遗迹少城基础上修筑起来的,所以沿袭下来也称少城。

  辛亥革命以后,少城城墙拆除,一些达官贵人先后来此定居,蒋介石也曾经来过,使得这些古老的建筑得以保存下来。新中国成立后,劳苦大众当家做主,满城的房屋落入寻常百姓家,后改革开放,房产自由买卖,居民的结构便更加多元化。历经了300余年风风雨雨的冲涮与朝代更迭,清军当年修建的42条兵丁胡同如今只剩下宽、窄、井这三条巷子苦苦相依。这就是在保护性抢救性开发下我们今天有幸看到的宽窄巷子,它有历史的遗存,又有今天的“修补”中拓展的新思路,它既古老又年轻,既厚重又时尚。

  宽窄巷子也是成都惟一遗留下来的清朝古街道。由于历史的原因,造就了它既有南方川西民居的特色,也兼有北方满蒙文化的内涵,算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成了北方胡同文化在成都以及在中国南方的“孤本”。作为一个城市最后的标志性文化景观,它是这座城市最鲜活的重要物证,见证了成都的历史变迁,也融入到鲜活的现代生活当中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它超越了老树新枝的概念,承继了历史上就有的兼收并蓄的开放胸襟,且要站在历史的另一个高度,回望过去,畅“享”未来。

  进入到巷子里,你才发现无论是宽巷子还是窄巷子最有滋有味的不止是巷子街面的宽窄,而是“两边两岸”一个又一个不同院落连接的起来的商业街,这才是它有灵魂之所在。有道是宽巷子的“窄”是逍遥人生,窄巷子的“宽”是安逸生活的回忆。站在这个原真基础上的青石街道上,强烈感受到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郁巴蜀文化的氛围,无论它们号称宽巷子还是窄巷子在现代的我们看来,都显得非常狭窄,如遇节假日游客纷至沓来,游逛在这片复合型文化商业街小街上,真有一种摩肩接踵的感觉,但是,也由于这份拥挤,一下子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猛然跌进这片最成都的古街巷,真的只可以发呆,疯癫,抑或带着点挑剔的眼光旁观。

  如果我们真的不需要太累去追根溯源探寻它悠久的历史况味,只需要投身进去,慢慢享受都市黄金地段中一份难得的古朴厚重。虽然也有人尖锐地指出,宽窄巷子它最多不过是一张老成都历史文化的画皮,而其间的精髓早已荡然无存,但我们还是依然可以感受到最成都的市井气息。历史的车轮永远向前,总有一些东西消逝,也总有一些东西会新生。每一个人,每一次经历,都会是大不同的,就如同当初流落中堕落的八旗子弟,他们之中也总有那么一些优秀的佼佼者清者自清,脱颖而出,一路风雨走到了今天。或者无意间探寻到他们由盛而衰的曲折故事,更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些巷子深处的沧桑巨变。

  宽窄巷子原本是把院落文化共分为三个主题。宽巷子是“闲生活”区,以旅游休闲为主题;窄巷子是“慢生活”区,以品牌商业为主题,这里是国际化的业态,是拥有世界眼界的时尚中心,这里又是最成都的生活,在巷子里品味缓慢时光的停驻;井巷子,是老成都的“新生活”,是华灯初上的成都风华,是笑靥如花的芙蓉女子。

  而我们最钟情的是这份文艺的调调,可以品最成都的小吃大餐,淘蜀锦精品,看古老川戏,遍尝种种美食,也包括港澳的美食,亦可以进军国际范,去壹丁咖啡馆喝一杯榛果拿铁咖啡,据说口味不输星巴克,还有考究的酒吧,室内露天的都有,喜欢露天露台上开放的格局,悠闲的你可以在随意中融入,品味,享受,然后带着点恣意的满足感离去。(红景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