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03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创造良好营商环境 给民营企业一个支点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访“中国区域投资环境(商会)评价体系”项目执行人、全联网执行总裁迟海峰

  ■ 齐海山

  

  最近,由全国工商联指导,全联网、国观智库、全联智库联手打造的“中国区域投资环境(商会)评价体系”在京正式发起,这一活动由200余家各行业协会、商会共同参与发起,在广大商会、协会组织和民营企业家群体中产生强烈反响。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区域投资环境(商会)评价体系”项目执行人、全联网执行总裁迟海峰。

  

  凝聚工商联主导下的商会力量 把脉新形势要求下的民营经济

  

  记者:一项活动的发起方、参与方,往往决定了这项活动的权威性与持续影响力。从这个角度,怎么看待现在的“中国区域投资环境(商会)评价体系”?

  迟海峰:“中国区域投资环境(商会)评价体系”由全国工商联指导,国家统计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中国评价协会、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长江商学院等机构专家学者的指导参与下,由全联网、国观智库、全联智库共同发起,同时发起参与方还涵盖了国家相关部委、权威研究机构、国内著名高校学院、中央媒体、民间智库、网络新媒体,并包括200余家各行业协会、商会,业内外都有理由对其充满期待。

  记者:当前,中国经济界有各种各样的官方、半官方、非官方的评价体系。那么,“中国区域投资环境(商会)评价体系”发起的初始目的是什么?是基于什么样的背景考虑的?

  迟海峰:首先,是为区域发展助力。我们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把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带作为推动发展的战略支撑。

  其次,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一系列改革举措为这些都为市场松了绑,为企业添了力。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期间曾经讲过,去年全国新注册企业增长27.6%,民间投资比重上升到63%。国家正制定非国有资本参与中央企业投资项目的办法,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领域,向非国有资本推出一批投资项目,把投资作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再推出一批民间投资示范项目。这都为扩大民间投资带来了利好,也是我们推出这一评价体系的主要理由之一。

  再次,民间投资在过去几年间,曾出现过一些非理性,甚至是风险问题。我们本次采取了抽样调查的方式,是反映当下民间资本对区域投资环境的真实评价,整体了解和定量分析我国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营商环境和未来发展趋势,为各级政府、各行业商会、协会和投资企业提供一个科学、客观的决策依据。

  

  延展工商联职能优势 搭建和谐同向的政商沟通新渠道

  

  记者:“中国区域投资环境(商会)评价体系”这一活动有哪些历史意义?

  迟海峰: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从工商联与各行业商会的职能来看待。首先,可以更好地发挥工商联的助手作用,帮助各级政府把脉民营经济,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优化民营资本投资环境;二是可以帮助各行业商会、协会搭建一个与地方政府、研究机构沟通的渠道与互动平台,增强民间投资话语权的同时,特别是有助于帮政府创建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营商环境;三是可以提供一个科学的民营经济(第三方)投资评价依据,客观反映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诉求和保障非公企业利益,更好地凝聚非公经济力量;四是可以作为商会、协会组织日常工作重要内容,帮助商会、协会组织进行区域性投资研究,定期发布行业性、区域性投资调查报告,增强会员企业凝聚力;五是通过全联网精心打造的移动智能平台——全联智能云平台,在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的同时,形成一个全国性的商会联盟体系,参与其中不仅可以扩大商会自身的影响力,同时也可以实现异业、异地商会的联合与沟通。

  记者:从“中国区域投资环境(商会)评价体系”设置看来,在下一步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商会、协会所要扮演的角色显然更加重要了,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迟海峰:是的,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商会、协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角色与位置。在我国,商会、协会总体数量越来越庞大,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截至2012年底,已有4万多家行业商会、协会在民政部门注册。

  据我们调查了解,当前很多中国“民营经济”指标尚未列入国家统计局统计范围,为满足民营企业与民间投资者的投资诉求,反映民营经济群体的真实声音,更加重视民间资本,需要全国工商联、全联网和各类商会、协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到相关工作中。

  

  提高评价体系“话语权” 打造民企投资“风向标”

  

  记者:我们感觉到,这一指标体系的设立,以投资企业的主观投资感受(态度调查)为主体,结合区域客观指标为辅助。我们想进一步了解的是,本次评价体系的研究特色是什么?

  迟海峰:“中国区域投资环境(商会)评价体系”主要以“投资企业的主观投资感受(既态度调查和主管投资感受)为主,结合区域客观指标为辅”的评价模式,这些指标包括自然要素、社会要素、经济要素、政治、法律和政府服务要素等,充分考虑到指标的可行性和可量化性以及高优指标、低优指标的设置问题。

  记者:“中国区域投资环境(商会)评价体系”工作当前已进展到了什么阶段,研究成果如何发布?

  迟海峰:这也是公众最关心的事情。评价体系完成前期专家论证、评估模型建立、问卷预调查工作后,为本项目搭建的“全联智能云平台”也已上线运营。近日,我们和各主要发起商会全面推出问卷调查工作。预计在下半年将举行“中国区域投资环境(商会)评价体系”首届投资环境成果发布会,比如近期我们将举办京津冀投资环境发布会。

  此外,我们每年度将定期举办“中国民营资本投资论坛”,在论坛中发布“中国区域投资环境(商会)评价体系”投资评价蓝皮书及区域、行业研究报告等系列活动,每季度、每月将发布区域及行业投资研究数据和相关研究成果。最终打造一个权威的属于我们中国民营企业自己的,能够覆盖所有地区的 “中国民营资本投资指数”和“中国民营资本海外投资指数”,让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