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19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放大攀西试验区效应,加快四川经济增量发展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攀西”是一张世界级品牌,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其温度、湿度、高度、丰产度、洁净度、综合度、辐射度具有不可比拟的特性和优势。最近,我们深入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简称“攀西试验区”)调研后认为,我省推进攀西试验区建设一年多以来,虽然在“制定实施方案、调整产业结构、创新资源开发模式、开展技术攻关”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和困惑,特别是没有发挥好试验区的放大效应,没有实现好试验区的延伸发展,没有利用好政策的叠加效应,没有把握好先行先试的特惠权。因此,我们建议,应抓住攀西试验区上升为“国家级战略”的极好机遇,用好用活国家政策,创新性地“先行先试”,放大攀西试验区效应,做大攀西城市群,加快四川经济增量发展。

  

  一、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

  创新开发试验区的特点

  

  1、惟一性

  攀西试验区包括攀枝花市东区、西区、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冕宁县、德昌县、会理县、会东县、宁南县,以及雅安市汉源县和石棉县13个县(市、区),总面积3.1万平方公里,是目前全国惟一的国家级资源开发综合利用试验区。攀西试验区区位优势突出,是我省实施南向开放战略的咽喉,是多点多极支撑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具有其它地区的不可替代性。

  2、综合性

  攀西经济区范围虽小,但蕴藏着全国58%的钒、95%的钛、20%的铁,已成为我国发展钒、钛、铁产业最主要的资源基地。同时,攀西钒钛磁铁矿中还含有储量可观的铬、钴、镍、铜、镓、锗,以及钪、钇、硫、碲、铋、铂族等资源,是我国难得的稀、贵金属资源的宝库。攀西光热富集,水电密度高,立体气候特征显著,旅游养生资源独特,农产品丰富。因此,攀西试验区具有综合利用资源的特性。

  3、关联性

  攀西试验区横跨3市(州),在行政管理、国土开发利用、经济社会规划、财政金融、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体制机制建立等多方面相互联系,具有内在协调一致的必然关系。在攀西试验区内,推进一个主导产品开发,必将带动其它地区的产业发展,既促进资源的有效应用,也促进资源开发产业链的延伸,提升资源开发产品的效益。

  4、探索性

  攀西试验区首先是“试验区”,具有“先行先试”、探索创新的本质特征,是中央在改革攻坚时期给予攀西试验区的一次改革授权,要求攀西试验区只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区域内的综合实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敢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敢于突破政策界限,开创一片新天地,形成独特的攀西资源开发模式,为全国资源富集地区科学开发利用资源起到试验示范作用。

  二、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

  创新开发试验区的效应

  

  1、聚集效应

  攀西试验区具有强大“磁场”作用,通过用好用活资源开发政策,将加快吸引和聚集劳动力、土地、资本、人才、以及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为创新性开发利用资源构建发展平台。

  2、重组效应

  攀西试验区具有跨行政区划的特点。随着资源开发利用的逐步推进,各种生产要素,包括政策、人才、资金、自然资源、科技力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落地等将进行重组,产生新的效应。

  3、辐射效应

  攀西试验区具有强大的扩散作用。以为创新开发为基点和中心,通过其较强的“同心圆”辐射效应,把创新动力与创新成果传导到广大的腹地,带动试验区周边城乡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

  4、榕树效应

  攀西试验区就像榕树,具有“链式反应特点”可以“独木成林”。榕树的气根非常发达,扩展能力非常强,这是榕树发展壮大的根本所在。气根生得快,榕树就会由一棵发展到多棵,甚至无限制的向周边扩展。同理,创新开发就是榕树的“气根”,创新“气根”不断地向外扩展,不断地发展壮大,一棵树长起来后可以成为一片森林,从而实现滚动爆炸式发展。

  

  三、放大攀西试验区效应,

  加快四川经济增量发展

  

  从国家层面看,攀西试验区是推动国家高端战略资源保护和开发,推动攀枝花迈进世界级“钒钛之都”和国家东西部经济再平衡的重大战略举措。从地方层面看,攀西试验区具有牵动四川经济产业格局优化、产业链延伸、遏制四川经济下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从产业发展看,攀西试验区是一块绝无仅有的金字招牌,可以带动相关产业链的融合、共赢发展。对此,我们建议放大攀西试验区效应,重点在扩大“增量”上下功夫,围绕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开发利用平台的建设,实现立体化布局、多层次开发、增量型发展,打造四川新的经济增长极。

  1、攻克技术难关,打造世界高端资源开发区

  攀西试验区矿产资源富甲天下,钛磁铁矿资源分布集中,搞好钒钛磁铁资源开发,建成世界钒钛之都,我们建议,应在立足已有资源基础上,搞好产品和技术的增量开发,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动力,围绕技术、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等核心要素,打造“世界级高端资源开发区”。一是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充分利用钒钛磁铁资源富集、储量丰富的基础条件,打造以钒钛磁铁矿开发利用为主的支柱性产业,带动多种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二是要推进技术创新,扩大增量开发。以技术的创新升级提高矿产开发效益。钒钛磁铁矿选冶难度大,矿石结构复杂,多元素相互共生,仅靠选矿手段难以分离,铁精矿中钛含量高,难以用普通工艺冶炼。应集合科研力量,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以技术提高开发利用的效益和效率。三是要坚持资源综合利用,从经营战略和管理创新着手,实现从钢铁为主的较为单一的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到铁、钒、钛等多种元综合利用开发模式的转变,从原材料生产为主的初级产品形态到有利于循环生产、有利于不断延伸产业链的现代化、集群化产业形态的转变。四是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钒钛、稀土等高端产品,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五是要按照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加快由依靠能源和资源消耗维持增长的粗放型开发,到依靠科技进步及装备,促进经济增长的转变,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2、健全配套服务功能,建设攀西阳光养生谷

  攀西试验区,既是高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一块可以综合开发的金字招牌。如何既做好产业发展,又围绕主导产业做好延长产业链十分关键。根据攀西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条件和320公里长裂谷地貌的惟一性、独特性,我们建议,应科学配套服务与休闲产业,把攀西大裂谷建成“阳光养生谷”。一是充分利用“温度”。从地理位置看,攀西属亚热带气候,阳光普照,呈现出南亚热带至北温带的多种热量条件组合,光热资源十分丰富,攀枝花被誉为“阳光城”,温度适宜养生养老。二是充分利用“湿度”。攀西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攀西地区大小河流300多条,主要有金沙江、雅砻江、安宁河、大渡河等流域控制面积较大的河流。这些河流保持了攀西大峡谷的湿度。三是充分利用“高度”。四川盆地地处中国第二阶梯,青藏高原东大门,海拔呈梯度分布,攀西大峡谷正处于梯度适中区域,海拔高度宜于养生产业发展。四是充分利用丰富的物产资源。攀西试验区“物产丰裕度”极高,盛产多种亚热带水果和蔬菜,为养生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五是充分利用生态资源。攀西大裂谷森林覆盖率一直较高,虽然由于近几十年的开发具有一定影响,但其森林覆盖率仍然宜于养生产业发展。六是充分利用洁净空气。攀西大裂谷远离重度工业污染,河流众多,海拔相对较高,空气洁净。

  因此,围绕试验区的建设,只要充分开发利用优势资源,优化配置休闲产业,就能将攀西打造成为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阳光养生谷”。

  3、利用得天独厚条件,建设安宁河谷粮仓

  攀西不仅矿产资源丰富,河谷山地开阔土壤肥沃,而且兼具独特的阳光充足气候温暖等有利条件,尤其适合特色农作物、蔬菜及水果的种植。对此,我们建议,以安宁河河谷为主要载体,打造“四川第二大粮仓和蔬菜基地”。一是要把安宁河谷打造成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安宁河谷地区是省内仅次于成都平原的第二大平原。要加快河谷区域开发,大力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建设综合性农田水利设施。加大安宁河等流域的土地整理、宜农荒地开发力度,充分利用区域内立体气候优势,加快发展循环型农业和立体农业。二是要以名、优、特、新农产品品牌创建为依托,建成全省特色农业率先发展区。充分发展特色种植业——重点发展早春蔬菜,早春枇杷、晚熟芒果、优质石榴等水果。加快发展特色畜牧业——优化、加速发展肉牛肉羊、生猪、禽蛋和奶牛等产业。推进特色水产业——以冷水鱼繁育养殖、家鱼良种早繁和特色水产品健康养殖为重点,打造水产业产业链。提升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打造区域性重点产业,带动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三是要构建水利保障体系。通过建设节水高效的农田水利设施。构建安全可靠的防洪体系。积极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加强山洪灾害防治。通过创新机制实现引水上山工程建设,扩大灌溉面积,为四川第二大粮仓建设和反季节蔬菜基地提供水利保障。

  4、加快先行先试,建成四川最大的开放试验区

  攀西试验区要在政策、环境和措施上创新,没有经验可循,是一项开拓性地工作。对此,我们建议,应摆脱束缚,大胆地先行先试,加快建设“四川最大的开放试验区”。一是要走出峡谷思维,以开放的思想重塑试验区的定位,可充分发挥试验区连接成渝经济区,南通云贵、连接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区位优势,建立四川最大的对外开放试验区,引进外资外企加入开发。二是要重建南丝绸之路。随着攀西实现高速公路从无到有、从有到通的历史性跨越,充分利用南丝绸之路的交通便利联通海外,将极大提升对外开放的速度和力度。三是要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经济带。要利用“云、贵、川”三省交界的地理优势,加快省际开放力度,引进省际合作项目,延伸金沙江、雅砻江流域经济带,实现合作共赢发展。

  5、突出示范作用,建成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

  攀西试验区,在获得足够的政策优势前提下,要敢为天下先,力争在财政、供地用地、生态补偿等政策方面取得突破。对此,我们建议,将攀西打造成我省“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起到典型示范作用。一是要在资源、科技、政策、项目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建立联动协调机制,促进国家战略需求与资源开发协同落实,加快攀西战略资源整合。二是要加快在财税金融、资源配置、技术转化、生态补偿、土地管理等领域进行创新和突破。三是要在教育医疗领域进行改革,并利用阳光生态谷的特殊条件,开展教育医疗的创新工作。四是要结合四川实施多点多极发展战略,做大攀西区域经济板块,培育打造一批优势特色先进产业,增强攀西的“造血机能”和自我发展能力,带动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五是要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推进产业布局调整,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6、彰显民族风俗特色,开创新型城镇化道路

  攀西城市群发展,刚刚起步。因此,我们建议,应以创建攀西试验区为契机,推动攀西地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绿色生态民族特色试点镇”。一是要打造民族风情镇。攀西是四川各地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应因地制宜,结合攀西自然风光,挖掘攀西民族民风民俗,打造民族风情小镇实现城镇化与旅游资源的开发结合。二是要打造特色产业镇。要以早熟蔬菜、亚热带水果、花卉和中药材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为依托,发展特色农业产品镇,积极发展“阳光旅游”;以钒、钛、稀土为代表的新材料为依托,打造新材料产业镇;围绕优势资源开发,如大力发展以水电为代表的能源产业镇。三是打造攀西康养产业镇。可充分利用攀西地区得天独厚的阳光、水、森林和空气资源,选择地理位置方便、气候较佳、环境优美的小镇建设成攀西康养产业镇,吸引省内外养老和休闲人士入住。

  在近半个世纪里,攀西第二次跻身国家级开发与发展平台,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创新才有出路,如何更好发掘拓展攀西大发展大开发的政策空间和现实路径,如何用好现有政策、创新体制机制、盘活存量资源,实现增量发展,是攀西面临的重大而迫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