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17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北来:一个用灵魂书写彝人文化的汉人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读《大凉山往事》有感

  ■ 刘晓琼

  

  日前,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巴金文学创作协会会员北来的《大凉山往事》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付梓发行。这是一本装帧精美的书籍,从封面到扉页再到封底的设计,无不透露给读者“这是一本有关彝族的书”。

  说实话,关于彝族,以前笔者知之甚少,至多从一些文字介绍和汉人的口口相传中略知一二。而手捧《大凉山往事》,笔者发觉自己的心底滋生出一种叫做“震撼”的情绪。这是一种久违了的情绪,又是一种本能的生理反应——作者深厚的历史、地理、文化、风俗、人文、哲学的功底,通过主人翁——我姥爷的奇特彝区经历,把彝族的地理风貌、神秘的宗教文化、秘史传闻、彝汉战争等一一呈现给读者。

  笔者决定了解一下北来写这本书的初衷和目的。北来告诉笔者,在这本书上前后花了20年的功夫,断断续续地一直在构思、在写。北来把双手抬起来比划了一个手势,“我白天工作,晚上写作。为了了解彝族的历史和文化,我先后翻阅了比我三个人还要高的书籍。”“啊,比你三个人都要高!?”笔者一脸惊诧——北来的个头不低,近一米八的高个,三个一米八是什么概念呀?“嗯,确实有那么多书籍!”北来肯定地点了点头。

  笔者知道北来说的是实话。相信但凡读过此书的读者,必定能得出“此作者如此通透、细腻、丰富地将彝族文化呈现于读者面前,没有深厚的彝族文化功底的沉淀,是万万不可能做到的”。事实的确如此,北来花在此书上的心血和功夫实在是太多太多。北来告诉笔者,2009年,当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脚印老师(注:脚印也是阿来《尘埃落定》的责编)通知他修改此书时,仅修改时间,他就花了整整一年。一年间,北来费尽心思、绞尽脑汁地思量如何从“全书节奏、起伏旋律”等四个方面修改此书;由于伏案过久,北来病倒了:他的右手和右半边身麻木了,严重时甚至动弹不得,最后不得不暂缓写作,专心治疗。

  为了这本书,北来跟很多彝族人交上了朋友,而且这一交,让他这一生永久地、深深地爱上了彝族人。他讲起一个小故事。他说有一年在西昌的一个铁路站台,他看见几个彝人将捡来的零零碎碎的食物用一个锅子烧煮着,他走上前去与他们攀谈开来。他问一个30余岁的彝族男子为何住在这里,那男子说他来自大凉山,来这里等人已经好几年了,而且是辞了教书工作来这里等人的。北来好奇地问他“等何人”,男子答“等一个汉人”。他告诉北来,这个汉人到了大凉山后,曾对他们说了这么一句话:过几年我会来这里接你们出去找工作,你们等着我。

  “彝人信了,就为了一句话,一个信任,他们走出大凉山,来到西昌的铁道上,等他,这一等,就是数年。他们说,他们还要等,一直等下去……”说到这里的时候,笔者忽然发觉北来的眼中不经意地闪动着泪花: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愫啊,只有深深地融入、付出和震撼之后,一个男人才会心疼,才会落泪!北来,一个堂堂的八尺男儿,一个费时20余年为彝人著书立作的汉人,若没有对彝族历史文化、彝族人的挚爱,是无法传神地写出《大凉山往事》,是无法用笔触直抵彝族人的灵魂的。

  北来做到了!北来说,在这本书里,他要创造一个词,一个关于“时间”的词。北来进一步解释到,在人们的通常概念中,时间既是一个具体的概念,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在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空间的人的概念中,时间更像一个虚拟的东西,这种东西需要不同人去感知、去体会。

  北来的介绍让笔者联想到了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文化。笔者问北来:“是不是你想告诉读者,地球上存在着一个以我们目前的认知,尚不了解的世界,比如三星堆文化,比如金沙文化,彝人文化也如此?古人的智慧和成果,即便以今人的眼光来看,也是超前超凡的。”“我认为三星堆文化,其实就是彝族文化。”北来说,“我看到三星堆里的很多神秘符号和文字,就跟彝族的符号和文字一样,所以我个人认为,三星堆文化,就是彝族文化。”

  北来这么一说,笔者仿佛明白了许多——在北来的认知中,四维空间是存在的,而彝族人无疑也是地球上一个极其优秀的民族,彝族人的血液中,涌动着的不仅仅是仗义、忠信、豪气,彝族人还有大量的智慧和发明。虽说这些智慧和发明,更多的世人尚未知悉专家和官方学者的认证,但在北来20余年的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北来得出了其个人的论证,并以一部更容易流传的大作《大凉山往事》呈现给了世界。

  笔者再三问北来:“在20余年对此书的写作中,在20余年和彝族人的交道中,对你感染、感触以及印象最深的彝族人或者说彝族的文化是什么?”

  北来思忖了几秒钟,说:“太多太多了,彝族人、彝族文化中几乎所有的一切,都让我感触、感染、感动。”说到这里,北来又有些泪光莹莹。笔者知道,这本书倾注了北来太多的心血,这本书甚至可以称为北来精神家园的一部分或更多。一个作家,一个致力于文化传承的学者,只有将自己的思想与灵魂真正融入到书中所要描写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土”之后,他的作品才会有血、有肉、有骨头、有灵魂、有感应,而北来,又做到了!

  《大凉山往事》虽说从表面上看历史的跨度不长——十五年,但于四十余万的文字中,作者以“我姥爷”的角色往来穿梭于神秘莫测的大凉山,其触须延及数百年、上千年……恍若于时空穿梭中,将读者带入大凉山奇特的地貌、风俗、人文、宗教等立体化、多维度的空间,甚而这个空间其实还在(正在)延展(延续)中。或许这才是作者著此书的本意吧——留给读者进一步的想象空间,你的想象有多大,这本书的空间就有多大……相信该书大批面世以后,愈来愈多的读者和有眼光的学者,会对这本书的分量和涵养给出自己的定义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