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06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金钟”长鸣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记皖北煤电集团劳模、钱营孜矿采煤事业部部长张金钟

  “矿工最大的幸福是平安,我每时每刻尽最大的努力抓好安全工作,在安全基础上,出效益出产量出煤炭。”集团公司钱营孜矿采煤事业部部长张金钟如是说。因工作出色,今年“五一”前夕,他被评为集团公司劳动模范。

  毕业于安徽理工大学的张金钟所率的采煤事业部自组建以来,先后103次刷新皖北地区日单产纪录,48次刷新皖北地区月产纪录,3次刷新皖北地区年产纪录,安全生产原煤产量突破1000万吨,成为皖北地区首个连续实现13个百万吨死亡率为“零”的300万吨区队。

  能带出这样一支煤海劲旅,他们的领军人是怎样的呢?笔者跟随张金钟的成长足迹,探访他的精神世界,感受他的敬业与奉献……

  

  持续学习——经典教案

  

  自参加工作以来,张金钟始终坚持技术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技术水平。他常常借阅或自费购买大量书籍进行学习,先后学习了《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知识》、《安全生产管理知识》等多项技术和标准,并于2009年取得了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在安全管理上,张金钟推进精细岗位管理,被全煤政研会专家定为“全国现场管理十大经典教案”。张金钟按照权属关系和关联程度,明确244个成员主体责任、21类业务保安责任和11项安全监督检查责任,逐级签订“互保联保”责任书,实现“区队自主、班组自治、个人自律”。为强化现场安全管理,每月每人拿出1000元作为安全基金,放到安全效果这个“大池子”里。对于当月安全班组,每人1000元正常发放;对于出现安全事故的班组,将把该班组每人1000元的安全结构工资,分配到其他班组。

  

  岗位创新——发明专利

  

  自2009年任采煤事业部副部长以来,如何用自己的智慧促进保护矿工安全,是张金钟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

  基于此,张金钟提出创建“学习型区队”活动的建议。工作中,他积极将所学理论应用到实践,将知识转化为技术成果,坚持岗位创新。工作多年来,张金钟累计有数十项技术革新应用到实际中。他利用所学知识,通过3个月潜心研究,发明了支架推底器。该装置在生产作业时,通过片阀控制防倒千斤顶伸缩,从而有效地对超前支架,进行左、右移动,由于该装置将超前支架左、右底座连成一个整体,使整个超前支架成为整体,杜绝了底座扎底、走斜现象。支护更稳定,安全更可靠、操作更便捷,一人就可以轻松操作。

  今年2月,该装置获得国家授予的实用型专利,并被矿命名为“金钟支架推底器”。综采装备制造商派技术人员来到使用现场,对该装置的实际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将其创新成果作为超前支架的“配标装置”。

  

  节能降耗——“聚宝盆”

  

  张金钟提出的合理化建议“金点子”均已在生产现场实施,对8个项目实行了“发明者冠名制”。“朱胡涛乳化液自动供给装置”投入应用,结束人工抬乳化液的历史,每年节省劳力费用20多万元;“鲁翅钢带整形装置”利用两巷回出的变形钢带,现场修复整形,不用再投入新的钢带,仅W3227机巷即可节省材料费用70多万元。张金钟根据员工提议,用废旧皮带割条进行替代,不仅经久耐用,还能回收复用,每月可节约2万余元。

  

  无私奉献——“楷模”

  

  干过煤矿的人都知道,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张金钟在工作最艰苦时期,总是现场最辛苦地一个。去年9月,W3227工作面揭露三条断层,随着工作面不断推进,断层落差不断变大,其中DF148断层落差达8米,打眼放炮进尺,底板矸石较硬,帮顶条件差,给卧底带来较大困难,造成工作面变长,运输机、支架相对变短,机尾需要人工超前打眼放炮撕帮。在困难时期,他大月31个井、小月30个井,每天都在工作面带班15个小时以上。他说,人在现场,心里踏实,员工干劲也足。

  (李继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