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君资本投资总监 樊博涛
国际环境正处于日新月异的变化之后,当今世界正在进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更趋复杂,既面临着难得机遇,也伴随着严峻挑战。“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工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既有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深刻影响,也有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的紧迫要求,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才能实现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产业转型势在必行
工业转型升级是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根本要求,也是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对于实现我国工业由大到强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时期,国家提出了产业转型,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把工业发展建立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增强我国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山西积极响应国家“十二五”规划号召,产业转型如火如荼进行着,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山西临汾迈转型大步
就山西临汾市为例,“产业转型”这个词在临汾市的发展大计中尤为突出。引进新技术、新项目、新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培育企业创新能力,全力推动产业大转型。临汾市是煤炭大市,因煤炭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转型成为省、市政府领导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3年以来,临汾市按照“传统产业循环化、优势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新兴产业高端化”的结构调整思路,坚持“大项目带动、大企业引领、大园区承载”,把“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作为转型跨越的龙头和抓手,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实现资源优势的升级蜕变;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促进产业再生、结构重塑。
作为煤炭大市,临汾市煤炭产业的转型牵一发而动全身。为推动煤焦产业转型,临汾市大上循环经济项目、高端产业项目和延伸产业链的节点性项目,通过产业升级提质,着力解决这些产业资源消耗过大、污染环境严重、产品链条短、抗市场风险能力差的问题。其中,重点新上了一批焦炉煤气制甲醇制烯烃、粗苯精制及深加工、煤焦油等“化产品”深加工项目,实现了产业链条延伸、生产工艺循环、产品附加值增长。
依托生铁这一优势资源,长期以来,临汾市成长起了一批钢铁、铸造和锻造企业。但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日益凸显,转型升级是必由之路。
改革提升竞争力
产业要转型,必须引进高新技术,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端产品。翼城县建设的“三高”园区,就是这一理念的具体实践:高端特钢工业园区整合周边地区钢铁产能,加快实施500万吨优特钢项目;高端铸造工业园区将形成以汽车零部件、球墨铸管为主导产品的铸造生产基地,实现冶炼业向高端铸造业的转型升级;分三期建设的高端锻造工业园区,建成后将进一步扩大产品种类,提高产品附加值。
针对全省煤炭资源整合后矿井需要进行机械化升级改造的契机,临汾市大力发展煤炭装备制造业,实现采掘文明向制造文明转变。地处侯马市的山西平阳重工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则是一个由军工企业转向煤炭装备制造业的典型。作为中国煤炭机械工业50强企业、中国煤炭机械工业“双十佳企业”,其市场分布全国主要产煤区。煤炭装备制造业的大力发展,势必为临汾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临汾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措施。一年来,临汾市坚持把“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作为龙头,全面加快综改试验建设步伐,加快煤矿规模集约化与机械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焦化、冶金行业重组,逐步形成以洪洞煤焦化深加工园、尧都汾河煤电化园、襄汾河西煤化工园等5家煤焦化深加工基地;加快“环塔儿山、二峰山”钢铁集群建设,抓好中宇钢铁2×1860立方米高炉、襄汾星原百万吨盘螺等16个项目建设;加快海姿热电、侯马热电等一批绿色煤电在建项目,全面提升“经济带”的带动作用。
煤焦铁钢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扩容,催生出了煤化工、装备制造等新兴工业产业。同时,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也在快速发展。
在新能源方面,临汾市正在建设大功率LED光源、煤层气和焦炉煤气制备天然气项目。其中,山西国新正泰新能源公司的焦炉煤气制天然气项目,总投资2.5亿元,年处理焦炉煤气2.4亿标方,年可生产1亿标方的合成天然气,副产品850万标方富氢气体和6万吨低压蒸汽。项目实施后,年均营业收入达2.8亿元,年利税达5300万元,利润4000万元。
在新材料方面,临汾市有发泡铝、保温材料、电热膜和大功率LED外延片等产品。其中,位于临汾经济开发区(洪洞·甘亭)工业园的TR外墙保温材料项目已投产,设计年生产能力560万平方米,年可实现销售收入5.32亿元,创利税1.67亿元,填补了山西省外墙保温及装饰一体化建筑节能材料高新技术空白。
作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极大地增强了城市集聚辐射功能。近年来,临汾市在物流业发展上做得风生水起,市委、市政府抓住我省作为国家级转型综改试验区的历史机遇,借侯马交通之便和相关政策之利,做出了建设山西国际陆港园区项目的重大决策。
山西国际陆港科技创新园是临汾市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同时也是临汾市建设中西部物流大市的重要依托。2013年,陆港园区瞄准目标,继续重点打造现代物流、现代制造、出口加工三大产业板块,建设对外贸易集散中心、新兴加工制造业中心和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包括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冶金工业区、来料加工区、装备制造区、核心商务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国家承接转移示范园区及侯马、曲沃同城化建设区10个片区。
园区建成后,将形成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集聚生产要素,促进加工贸易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陆港核心区,同时成为中西部物流集散中心、生产性物流配置中心和先进的制造业加工中心,以及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集新兴产业、新型城市于一体的现代经济体,实现“千亿产值,百亿利税”的宏伟目标。这一园区的建设,无疑将改变临汾市发展格局,为经济腾飞插上了一双有力的翅膀。
在改革现有企业同时,临汾市还大力开展招商活动,给清洁环保行业打开路灯,鼓励第三产业入驻,为全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血液。
在大刀阔斧改革的同时,各种措施也必须跟上,新的产业要有新的人才,临汾市政府各相关紧抓人才战略,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重点产业发展,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引进和培养创新领军人才、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等适应重庆工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队伍。
优化发展环境,改革完善政府特殊津贴制度、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规范专业技术人员就业资格。对创新团队领军人才,在重大科技、重大创新项目安排上予以优先。有计划选派管理干部到国外培训和先进地区挂职,学习供鉴先进经验,鼓励企业分批开展重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轮训,提高企业家队伍素质和管理水平。有了优质人才助阵,改革就更容易成功。
如今,一年过去,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80亿元,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114.4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6.6亿元……
这一串串力透纸背的骄人数据,是临汾市在产业转型这场深刻“蝶变”中的有力佐证。
无论是“引”还是“育”,最终的目标都是转型升级、科学发展。在这场吐故纳新的“蝶变”过程中,临汾市将迸发出更强大的力量。
深入改革 成就新未来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全球化持续深入发展,提高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能力,为拓展外部发展空间提供了新机遇。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围绕市场、资源等方面的竞争更趋激烈,能源资源、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对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形成新的压力。
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孕育新突破。信息网络、生物、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正在酝酿新的突破,全球范围内新兴产业发展进入加速成长期。我国在新兴产业领域已取得了一定突破,把握好全球经济分工调整的新机遇,加强战略部署和统筹规划,就有可能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优势。
同时,发达国家纷纷推行“制造业再造”,加紧在新兴科技领域前瞻布局,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如果应对不当、贻误时机,我国在新技术和新兴产业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可能进一步拉大。全球化生产方式变革不断加快。随着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柔性制造、虚拟制造等日益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国际竞争新格局,客观上为我国利用全球要素资源,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创造了条件。
总体上看,“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转型升级如能加快推进,就能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如果行动迟缓,不仅资源环境难以承载,而且会错失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必须积极创造有利条件,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加快实现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转变。我国众多地区已经实现产业转型,全国的产业转型良好趋势也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