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21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长寿之乡”的“养生传奇”何以再造?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朱四倍 教师

  

  在广西西北的群山里,一湾盘阳河的清流自山间洞窟而来,左折右拐地穿梭于田塬之间,滋养了“人间遗落的一块净土”——巴马。近些年,作为“世界长寿之乡”的巴马,缔造了“养生传奇”。游客、养生者纷至沓来,千百年来的宁静被惊扰,生态环境遭遇极大挑战。“要避免巴马成为第二个凤凰古城!”有专家呼吁。(《光明日报》4月8日)

  连22年前亲自将巴马送上“世界长寿之乡”席位的森下敬一也叹息道:“再也不想去了”,他直称巴马是“失败的案例”。如此大的悬殊对比和尴尬落差,能让谁惊醒?又该如何救赎呢?

  在笔者看来,巴马的遭遇与我国不少地方出现的文物被“破坏性开发”、文化遗产地被“商业性开发”如出一辙,不同的是,各地利用的载体不同罢了。

  好在,我们意识到了问题所在。“生态环保是巴马的生命。对巴马,我们不看重GDP,在经济增长上不给太大压力,而是看重生态环保建设,看旅游业比重,看服务业发展,看百姓收入提高。”,这显然是正确的,但落实起来有多么难,可想而知。不过,无论多么难,我们都应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离开了“养生传奇”,所谓的利益,所谓的经济,将无处存身。

  “要避免巴马成为第二个凤凰古城!”这是沉甸甸的呼吁,也是应引起足够重视的呼吁。首先,对政府来说,应避免把“养生传奇”当成攫取金钱的筹码和法宝。地方官员应抛弃实用主义的行为逻辑——“养生传奇”能变现成多少现成的利益,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成为攫取金钱的筹码和政绩。惟有用可持续的理念来作为发展的支撑,坚持对公众和后代负责的态度,才能走出让“养生传奇”沦落的陷阱。

  其次,应抛弃功利思维。不能把“养生传奇”当作可以兜售的标签,更不能为了追求知名度而放弃自身的保护使命。

  最后,要强化代际公平意识。从代内公平来看,由于自然资源和发展机会的有限性与发展需要的无限性的矛盾,一部分人对稀缺资源和有限机会的占有,就意味着对另一部分人占有机会的剥夺。如果今天的破坏是对后代的犯罪,那么,我们还要这种“发展”吗?应明白一点,发展至少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能力和机会。

  “长寿之乡”的“养生传奇”何以再造?谁能给出回答?谁应该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