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玉航
随着2013年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密集公布,笔者观察,在目前已公布年报的近1600家左右上市公司中竟然有1400家左右公司获得了政府补贴,合计金额近800亿元;2012年报情况来看,存在政府补贴家数与上市公司总数占比突破90%。可以看出资本市场财政补贴现象已形成一个重要的企业运营因素,而这一因素的变化,实际上对于上市公司充分竞争与优化资源配置形成的严峻的挑战,甚至出现领域内的较大腐败,急需加强监督机制。
所谓的财政补贴,是指一地方政府或任何公共机构向某些企业提供的财政捐助以及对价格或收入的支持,以直接或间接增加从其领土输出某种产品或减少向其领土内输入某种产品,或者对其他成员方利益形成损害的政府性措施。其特征是一种政府行业,更是一种财政行为,具有利益与专向性。
据相关统计显示:作为中国上市公司的权重公司——中石化、中石油十年来共获政府补贴超千亿元:从其年报数据统计来看,自2004年以来,两家公司共获得国家财政补贴1258.83亿元,其中,中石油获得补贴484.38亿元,中石化获得补贴774.45亿元。政府补贴成了部分上市公司扭亏盈利的“法宝”,一些*ST公司靠此方式避免退市,长期留在资本市场。
同时,我们看到,2013年底,财政部企业司综合处的一名官员被判无期徒刑,其所犯之罪,是在过去多年间为某些企业获取政府专项资金提供帮助,借机从中索取好处费2000余万元,有的回扣据称高达40%。政府补贴使得腐败寻租现象明显,但这一切都是纳税人的真金白银。
观察发现,对于公益性企业的补贴如果说能够勉强认可的话,那么对于高污染与产能过剩行为的补贴则是一种乱象。近年来,财政“乱补贴”现象并不罕见,如重庆钢铁历年公告显示,近两年来,重庆钢铁获得政府补贴近24亿元,虽然近24亿元财政补贴都计入当年的损益,但此举仍无法撼动重庆钢铁巨亏的现状。其2013年年报称:“因铁矿石价格高位、下游需求回落、产量增长过快、钢材价格大降,导致公司去年净亏损24.99亿元。”
上市公司作为公众公司,是市场经济较为活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际经验来看,世界知名的大企业几乎全是上市公司。例如,美国500家大公司中有95%是上市公司。而从市场经济国家上市公司的运营来看,其遵循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的运营机制,实际上在市场经济国家的上市公司,很少能够得到如我国如此之高面上的政府补贴,其经营的如何?经营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公司运营质量,而非来自于非公平的各类财政补贴,因为政府补贴动用的是全体纳税人的钱,其即使在某些公益性领域运用政府补贴,监管与表决是非常严格的。
上市公司是市场资源配置的重要标志,而其运营应遵循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尽管我国资本市场多次重申退市制度,但如果以如此之高的层面式的财政补贴,那么一些原本应通过市场机制淘汰的公司,则受到外力或非公平机制的影响而难以退市。从国际资本市场来看,财政补贴很少见,其退市与竞争胜出完全是市场机制所左右。统计显示,自1995年至2012年,纽交所共有3000家左右公司退市,纳斯达克共有8000家左右公司退市,数量相当可观。从2005年至2012年,纽交所退市公司市值高达3.1万亿美元,而新上市公司市值仅有1.3万亿美元,退市股市的市值是新上市公司市值的2.5倍,如此之高的退市率,分化与退市共存使得市场投资者相对理性,市场建设相对健康稳定,,机构淘汰与发展共存,更推进了市场资源的优化,使得市场活力较强。
面对目前我国如此之高层面式的财政补贴,实际上影响到其它非补贴行业企业的公平竞争,需要引起管理层及投资者的高度关注。如何减少外力干预的财政补贴,做到让市场之手来推动市场健康发展已是当今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指标,财政补贴式的中国上市公司运营路径需要打破,至少要加强机制的监督,这对于市场经济相当重要,更是防止腐败寻租的关键,也是真正实现优胜劣汰,增加市场活力的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