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艺 职员
近期浙江海宁和平湖等地查知,40吨病死甲鱼骨通过一条“产业链”流入中药材市场。据了解,收购、倒卖病死甲鱼骨已成行业“潜规则”。药材企业和厂家知道这些药材从病死甲鱼得来,“病死甲鱼骨量大、好收集,成本低”,双方都“受益”。面对大量病死甲鱼骨“入药”,多个监管部门却直言“没办法”。(12月17日《新京报》)
“化学火锅”、毒胶囊事件言犹在耳,“病死甲鱼骨入药”又浮出水面。食品药品安全事件接二连三发生,让人目不暇接。如是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现状令人忧虑。而且,这些食品药品问题并非由监管部门发现,而是缘于群众举报、媒体曝光、公安机关侦查,如果不是有人举报,消费者仍然蒙在鼓里。更可怕的是,面对质疑,渔业、工商、药监等多个监管部门都直言“没办法”。监管部门都没办法,老百姓又有什么办法?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药品安全更是重中之重。国家药典规定,鳖甲等甲鱼骨作为中药材必须现杀取用。《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规定,“禁止将中毒、感染疫病的药用动物加工成中药材。病死甲鱼骨不仅药效打折,而且还可能因染有致病菌危害中药安全。然而就是这样药效打折且不安全的问题病死甲鱼骨却堂而皇之入药了,这样的坏消息让人不寒而栗。即便报道说,公安机关查获了近40吨病死甲鱼骨,但是有多少问题药品已经进入了患者的肠胃?酸奶可以不喝,果冻可以不吃,药不能不吃,问题是,我们以后生病了还敢服药吗?
药用胶囊是工业明胶做的,中药材的原材料是病死甲鱼骨,从苏丹红、三聚氰胺到毒大米,从地沟油、农药火腿到吊白块米粉,从毒豇豆到化学火锅、瘦肉精。食品药品黑幕不断被曝光。我们的肠胃俨然成了化工厂,监督部门在哪里?工商部门、食品药品监督部门,整个食品药品行业安全、公信在哪里?监管部门对病死甲鱼骨入药“没办法”,岂不是自废武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药品生产企业必须按照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本法制定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组织生产。生产药品所需的原料、辅料,必须符合药用要求。药品生产企业必须对其生产的药品进行质量检验;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不得出厂。如果相关部门尽到监管责任,病死甲鱼骨制作的中药材也不会堂而皇之进入医院、药店与患者的肠胃。
食品药品安全隐患与教训太多太多。要重新树立食品药品安全信誉,企业无疑要爱惜自己的羽毛,深刻反省、检视,拿出尊重消费者的诚意,提高服务质量,不干缺德事。但是,在商言商,商家的良心道德基本靠不住。完善食品药品安全法律体系与监管制度,制定、完善相关食品药品安全国家标准,十分必要。相关职能部门要认真履行监管职责,不能自废武功、回避监管责任。唯有从源头上下工夫,从制度上强化、落实,加大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把食品药品安全检测常态化、制度化,并在电视、报纸、网站等传媒上及时公布食品药品质量检测指标。充分尊重公众的消费知情权与健康权。让制度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才能解决好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化解食品药品安全信任危机,为民众营造放心的食品药品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