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1月30日,蔡宏柱创办了湖北宜昌青龙村第一个企业——酱油厂,三个人,三口缸,1500元起家;1993年,创立稻花香品牌,生产白酒;1997年,稻花香年产万吨白酒。
■ 谭儒
1981年11月30日,蔡宏柱创办了湖北宜昌青龙村第一个企业——酱油厂,三个人,三口缸,1500元起家;1993年,创立稻花香品牌,生产白酒;1997年,稻花香年产万吨白酒。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1年9月3日下午一点,稻花香宣传部长王万年正急匆匆地步入办公大楼三楼会议室,欲参加“企业改制方案”圆桌会议,却接到一纸通知,“会议改了时间,今天不开了。”重大决策的会议突然更改,直觉告诉王万年“出了问题”,10多分钟后有了消息证实,稻花香的创始人蔡宏柱病了。
原来,上午的圆桌会议12点半结束,蔡宏柱在掏出钥匙打开家门的一瞬间,他血压突然升高,头昏眼花,腿脚无力地倒在地板上,身体右侧完全失去知觉。
“蔡宏柱中风了!”消息无翼而飞,这对于正在经历改革阵痛的稻花香无疑是雪上加霜。据王万年介绍,二十一世纪初,中国白酒业形势不容乐观,稻花香改制工作也到了关键时刻,稻花香精神支柱蔡宏柱患病使稻花香前途一片茫然,好像一下没有了方向。
屋漏偏逢连夜雨,蔡董事长卧床的2002年,稻花香又遇劫难。4月的一天,财务总监走在人行道上,一辆摩托车重重地将他撞倒,住进了医院。同年8月31日,营销总经理驾车在回公司的路上,与迎面驶来的大卡车相撞,当即车毁身亡。军中连损两员大将,经营管理一下遇到“尴尬”境地,一些员工和高管觉得稻花香前途渺茫,失去了耐性,纷纷另攀高枝,有的甚至釜底抽薪,带着稻花香的“战略机密”去讨好稻花香的竞争对手,那些曾经千方百计到稻花香拉广告的、推销的也一下子如同鸟兽散。这一年年末,稻花香跌入了创业以来最艰难的低谷,企业年销售额由6.7亿元陡降至2.8亿元。
“稻花香不行了。”坊间一时间流言四起,稻花香也的确像得了严重的抑郁症的患者——焦虑、自闭、忧伤。2003年秋,笔者突然接到一位自称为稻花香法律顾问的刘先生的电话,告诉笔者,在病床上的蔡总很想念老朋友,让笔者有时间去宜昌和蔡总聊聊。
接到电话,笔者赶往宜昌。蔡宏柱因病退居二线,在宜昌市区一豪华宾馆包了一间客房常年进行休养治疗。病床上的蔡宏柱见到笔者非常高兴,敞开了心扉。
蔡宏柱告诉笔者,事物都是辩证的,恰恰是躺在病床上,自己有了更多的时间反思自己走过的道路,思考未来战略方向。面对刀光剑影、品牌丛生、概念繁殖、偷逃漏避、终端为王、“文化”泛滥的白酒业险境;面对竞争对手不断的市场挤压;面对竞争对手在家门口的某报上,搞了六篇整板“企业文化”文章吸走了许多宜昌消费者的眼神,稻花香何去何从呢?凭实力、凭人才、凭新产品、凭销售网络稻花香无法与竞争对手抗衡,那么稻花香将用什么来打败强大的竞争者呢?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蔡宏柱背诵了一句毛泽东《沁园春》的诗句。他认为,在低谷时,信心是最重要的。那么如何能够重拾稻花香人的信心呢?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中国白酒业所有的纷争和辉煌“一切都是在与中国白酒业力与力的制衡、力与力的角逐、力与力的融合之中。”只要“构筑中国白酒业的力量战略”,我们就有信心战胜一切困难,所以中国白酒业必须铸造八种力量:司法力、文化力、品牌力、营销力、整合力、创新力、竞争力、扩张力。
在消费者的目光都一边倒地投向竞争对手的时候,笔者将蔡宏柱的思想编辑成《白酒不会毁灭》一文,在媒体发表。该文一下震撼了整个白酒业。
《白酒不会毁灭》缜密且前瞻,讲了一个道理:振兴中国白酒业关键在一个“力”字,没有白酒业自身内力的支撑和来自外力的牵引、推动,再造白酒辉煌的一切战略和策划都是空谈。实际上,力是能量的表现形式,没有力,能量就无法转换,能量如果不释放,仅仅是一种资源;势能和动能只有相互转换,释放出来,转化成一种力量,才能使资源转化成资本,从而在市场上真正体现其价值。只要这种力量存在,白酒的绝不会毁灭。
《白酒不会毁灭》在首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术文献评选中获一等奖,并入选“求是”杂志社《党旗飘飘》大型文献。据王万年称,文章一出,竞争对手喑哑无声,那些在市场上曾经摇摆不定的客户看到了稻花香未来,稻花香的员工也吃了一颗定心丸。可以说这篇文章的效能不亚于多招了200个销售员。
事实上,《白酒不会毁灭》的发表,使稻花香“外流” 的人才纷纷“回流”,许多销售商纷纷投向了稻花香的怀抱。2003年稻花香的各项经济指标就增幅20%。稻花香开始了 凤凰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