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剑兰
为推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江苏省工商联全体机关工作人员到江苏飞达工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体验活动。他们参观飞达集团成果与文化展示厅,观看中冶东方江苏重工宣传片,了解飞达集团的现状及创业创新历程。多年来,飞达在发展企业的同时致力于回报社会,先后拿出1亿多元用于各项慈善和公益事业,兴建江苏省首家民工子女学校,建立慈善医院、文化活动中心,进行大规模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省工商联一行还参观飞达生产车间,体验一线工作环境,与工人们一起吃工作午餐;并通过实地参观飞达新农村建设,感受飞达集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感恩回报广大民众的高尚情怀,增强了他们开展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信心。
江苏飞达集团坐落在镇江市下辖的县级丹阳市后巷镇,工厂员工大部分是飞达村村民。飞达村原名高士桥村,毗邻长江,地势低洼,水患猖獗,十年九涝,是出了名的穷村,乡亲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男孩难娶,女孩难嫁。而今,飞达村先富带后富,周边五个行政村也并入了飞达,5000多乡亲不用背井离乡就当上产业工人,还成了公司股东,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率先在农村突破后,以跑单帮为典型的个体经商渐成时尚,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打破了中国工业长期局限于城市的经济孤岛格局,多年来穷怕了的中国人第一次看到了致富的曙光。已在营销路上摔打了几个年头的转业军人朱国平,于1989年果断辞去后巷镇工具厂副厂长职务,并放弃去广州、深圳可以转城市户口的工作机会,与兄弟三人回到高士桥村办工厂,开始了自主创业历程。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谈话拉开市场经济序幕,朱国平也于当年4月在高士桥村正式建立起飞达集团前身企业。经过十多年奋战,飞达获得了不断扩张的大发展,建成了闻名中外的“亚洲钻头王国”。公司在镇江市私营企业20强中名列榜首,在全国行业最大规模乡镇企业100 强中名列第42位,并跻身中国最大出口创汇乡镇企业200强及中国机械企业500强;多次获得国家重合同守信用企业、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优秀民营企业、十佳私营出口企业等称誉。公司120多个系列钻头工具和高速钢产品,90%以上销往世界五大洲许多国家和地区,并在美、德、英、意等国设有分公司,在京、津、沪、穗和贵州、哈尔滨、重庆、深圳、香港等地设有办事处。创业及领衔发展企业、造福乡梓的公司董事长朱国平,也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优秀企业家、中国乡镇企业十大新闻人物、中国百名优秀退伍军人企业家、全国建设新农村十大杰出贡献复转军人等称号。并当选江苏省工商联五金商会会长和镇江市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副会长;至今已连续三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近年来,中国经济粗放式增长的弊端凸现出来,制造业的结构性过剩膨胀发酵,高歌猛进三十多年的中国经济在出口受阻及内需不振等诸多制约中戛然降温,不少昔日风光无限的企业跌入低谷,许多乡镇企业更因种种原因一落千丈甚至破产倒闭。如何从传统的旧有发展模式中突围出来,尽快实现发展转型和产业升级,以推动中国经济和企业界实现科学健康可持续的新发展,已成为举国关注的大问题、企业界的大课题,更是乡镇企业必须破解的大难题。
具有远见卓识而又求真务实的朱国平一班人率领江苏飞达集团,长期实施一业为主、多元发展战略,超前抓住历史性的机遇,抢先一步走出了发展转型、产业升级的新路子。飞达集团与央企中冶东方控股有限公司合作组建起由朱国平任董事长的中冶东方江苏重工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49亿元,由飞达集团分三期建设。投资18亿元的年产200万吨特大型铸坯一期工程已竣工投产。据了解,该项目填补了国内重型装备制造企业的空白,集中了国内外最先进的冶炼和铸轧技术,创下六项全国乃至全球第一,拥有了世界上最大的炼钢电炉、世界上最环保的电炉炼钢项目,并在世界首创在线轧制自由厚度板坯工艺,走出了一条低碳、环保、再生的循环经济发展新路。
飞达集团建成投产的新项目,是实现发展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标志性项目。其产品可广泛用于大型汽车模具、压力容器、军工等领域,具有节能、低碳、环保和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等优势,属国家鼓励投资项目。该项目示范带动效应强,可使我国自有知识产权的熔炼设备和国际接轨,使我国的钢铁工业水平跨上新台阶。也加快了飞达集团从以工具和高速钢为主,向以板材为主导、以工具和高速钢为辅,以财务公司为依托、以资本运营为突破的发展新格局转变。
如今,走进丹阳市后巷镇飞达村,在这个颇具欧洲风情的苏南小镇,人们简直分不清哪里是农村,哪里是城市。昔日极度落后的江边穷村,早已旧貌换了新颜。尤其是在早先发展起来的一些乡镇企业和农村有可能落伍于新经济浪潮而重新“返贫”时,飞达企业及村庄以与时俱进的开拓创新,已经开辟出了一条崭新的发展之路。第三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朱国平,也正在忠实地履行代表责任,并提出了国家要扶持乡镇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等重要议案。他感慨地说,在过去的十年中,飞达集团通过转型升级,实现了华丽转身、跨越发展;今后,随着几个大项目的竣工,飞达集团将以更大的作为,为丹阳迈向全省第一方阵、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