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到今天,正值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过去30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然而,中国经济模式在取得了巨大成绩的同时,也积累了社会风险。在这样的时期,企业在练好内功的同时,也需要纵观全局的战略思考。那么,中国当下金融形势及中国形势下企业如何走向呢?
围绕中国找机遇
世界看中中国贸易市场
前段时间,一场中国企业打到韩国的官司轰动全球。海航集团旗下大新华轮船公司与全国民营钢铁企业龙头江苏沙钢之间的经济纠纷,让大新华公司的“海娜号”邮轮被济州地方法院扣留。在此之前,沙钢已在伦敦国际海事法庭状告大新华公司六次,且六次胜诉,但大新华公司始终没有偿还债款,于是沙钢决定向韩国政府求助,请求扣留注册于香港的大新华“海娜号”邮轮来抵债。
如此看来,两家中国公司,注册地在中国香港,打官司在伦敦,最后的求助方是韩国,更有意思的是,在产生经济纠纷前,沙钢和海航签订了一份协议,而这份协议的前置条件是:一旦发生纠纷,双方要到伦敦国际法院打官司。从这件事来看,虽然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吞吐量和贸易进出口量,但其金融服务、法律服务并不完善,所以周边国家开始围绕中国做起了生意,致使本应在中国境内流动的“金子”窜到了国外。
不仅如此,海外企业也一直对中国市场很是关注。当欧美成熟市场销售低迷不振时,不少企业选择加大海外市场的开拓力度。灵活办公场所提供商雷格斯新先前对全球90多个国家,超过20000名高级商业经理和企业主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中国对制造和零售企业的吸引力很大,有近半数的受访企业将中国视为目标出口国家,其中,消费支出市场大是企业选择中国为出口国的重要原因。
德国作为出口大国,也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国。在雷格斯新的调查中,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受访德企认为中国是盈利最高的新市场开拓地。回顾以往,德国在欧元区的销售额占据了海外销售的很高比例,但随后欧元区爆发的种种问题导致德国企业订单量下滑,德国工业生产随之急剧下降。因此,诸多德国企业迫不及待地开拓远东市场就显得司空见惯了。
围绕中国上空做生意,韩国航空的生意经显得格外引人注目。随着航空业的发展,韩航与中国的川航、成都航空实行了代码共享,将成都西南、重庆一带的旅客运往上海,再从上海飞往济州岛或者首尔。首尔的免签时间为一个月,也就是说,旅客可以在首尔游玩一个月后,再乘坐韩国航空的飞机飞往欧美,而这时候的价格还相对便宜。不仅是韩国航空,荷兰皇家航空、澳大利亚航空也都在效仿。
虽然中国国际航空的旅客增长量很快,但生意基本被达美、美联航这样的国外航空公司抢占。围绕中国这块大蛋糕,周边国家企业一直在进行紧锣密鼓的市场布局。
打开国门走出去
上海自贸区成为新一轮改革开放“试验田”
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早在之前的8月,有关“上海自贸区”的消息一出,许多房地产板块接连涨停,房价也持续攀升。
都说有山有水的地方房价才高,可无论房产市场如何变化,上海外高桥、临港新城这样的地段却始终未能搭上这趟快车,哪怕十年前政府在临港新城开挖了一个滴水湖,也并未带动其房价上涨。而8月上海“自由港”的风声一出,外高桥最低房价涨了近三成,最高房价以每天上千元的火速蹿升。
此前,中国和东盟建立了自贸区,实行东盟进口农产品零关税,中国民众自此吃到了许多热带水果。此后,自贸区的建立虽说风生水起,但反对声也有。上海自贸区建立后,船舶可以开放注册,海关总署的执行权下降;外资吸储后,央行外管局的权利也被收紧。除此之外,很多执行部门都对上海自贸区的成立持反对意见。面对一些不同意见,上海自贸区依然有声有色的落地了——对于中国而言,成立上海自贸区意义非凡。
到目前为止,中国已与东盟,南美的智利、乌拉圭等产矿地,发达国家瑞士签订了自贸协定。中国通过加入WTO获得了通往国际市场的机遇,也享受到了全球化的红利。但随着全球经济的再平衡,在国际需求疲弱、劳动力成本升高的背景下,以泛太平洋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为节点,中国退出了这个低关税经济圈。作为贸易大国的中国决定,打开大门,自我开放。德国有关媒体称:“中国欲通过上海自贸区开放中国资本市场,营造一个富有竞争的金融系统。”
中国拥有规模巨大且潜力无限的贸易市场,但却面临不成熟、不透明、不自由的尴尬转折期,上海自贸区建立后,将先行试验国际经贸的新规则、新标准,积累新形势下参与双边、多边、区域合作的经验,进而为中国参与新的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要素流动资源的加速,也将倒逼国内加快改革步伐。作为金融改革的试验区,预期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金融市场产品创新、离岸业务、金融业对外开放以及内资外投和外资内投,都可能在上海自贸区优先进行试点。
上海自贸区在主动开放的过程中,有两点显得格外重要:第一点是金融开放,存贷款利率开放和离岸金融,让自贸区内的企业可以即时进行货币汇兑;第二点面向注册、法律,所有企业都实行注册备案制,进而提升了企业的准入门槛。建立“以准入后监督为主,准入前负面清单方式许可管理为辅”的投资准入管理体制,促进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如果企业想在未来的中国市场一搏,自贸区将是一个窗口。
经济趋势
引导企业进行资产分散配置?
中国经济的确有一些看似令人担忧的地方,但中国并未对经济进行大规模直接干预,或采取大的经济措施,而是努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中国的金融改革箭在弦上,但房地产依然保持地方财政支柱企业的地位,甚至一度成为中国金融的润滑剂。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个人储蓄存款数额庞大,而中国的抵押款中,80%被房地产占据着。据央行统计,中国个人储蓄存款数额逐年攀升,但绝大多数人选择把资金存在银行里,由此,为了将民间资金融入金融改革,资产证券化、民营银行、小额贷款等方式出现。尽管如此,依然未能撼动房地产在社会上的地位。
个人资产分配折射出企业的资金配置,中国目前处于经济闯关时代。许多人开始到海外配置资产,形成一种资源配置。而很多人即便海外没有资产,也要让手头上的人民币和美元进行对冲。我认为,目前中国将很有决心地进行经济改革。
这一系列经济改革或许将在未来十年内被国人见证。因此,企业不能对未来形势的放松抱太大希望,对企业家来说,现金流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其次,资产一定要分散配置,不同货币间对冲配置,传统行业一定要想方设法与新兴行业相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