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6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雾霾的时间控制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今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的《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以下简称《绿皮书》)显示,中国雾霾天气总体呈增加趋势,2013年以来的雾霾天数是近52年来最多的一年。重度雾霾为何南下?全国大范围的雾霾到底该如何治理?

  

  城市密集致雾霾“传染”

  

  雾霾为何席卷全国,特别是一向被认为宜居的江南等地也未能幸免?环保部环评常聘专家库成员、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认为,可能有以下三大原因:

  首先,污染物的长期累积。“其实,从上世纪50年代起,中东部地区的污染就在逐年加重。今年1~3月,中东部地区也出现了雾霾天,只是没这次严重,关注度没有这么大而已。”彭应登说,从多年数据来看,经济发展使得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污染显现出累积效应。

  从来源上看,雾霾的南、北方差异并不大。《绿皮书》显示,中国雾霾天气增多,最主要的原因是石化能源消费增多造成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其来源包括热电排放、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汽车尾气、冬季供暖、居民生活(烹饪、热水)、地面扬尘等。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彩亭告诉记者,很多人不理解南方冬季不集中供暖,为何雾霾还如此严重。其实,火力发电导致的燃煤污染和汽车尾气排放,都是空气污染加重的重要原因。包括南京等地集中进行的秸秆焚烧,也对当地空气中PM2.5的增加负有一定责任。

  其次,天气因素不利扩散。李彩亭说,雾霾是污染与天气共同作用的结果。今年至今为止,全国各地降水普遍较少,且多是无风天气,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彭应登认为,南方湿度较大也不利于PM2.5的扩散。不过,相对而言,北方更易出现沙尘天气,会进一步加重污染。

  最后,雾霾区域化明显。这是此次雾霾的特点之一,跟城市发展的规模化、密集化不无关系。彭应登认为,这体现出了城市发展过程的种种问题。“城市与城市之间没有留下足够的缓冲带,城市内部也存在过密的问题。一旦遇到不利的气象条件,就会导致污染物的堆积,加重累积效应,并阻碍污染物的正常扩散,临海城市也会受影响。”彭应登说,越来越大的城市布局,以及城市间绿化带的不断被蚕食,都将成为日后空气污染加重的隐忧。

  

  期待5~10年告别严重雾霾

  

  在大气污染治理问题上,很多发达国家都经历过与我们类似的情况,这是发展的阵痛。彭应登说,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减少污染物排放,减轻其累积效应。

  限制机动车数量,提高汽车排放标准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减排作用。美国空气洁净协会曾发布的一项数据显示,如果整个美国都能用上硫含量10ppm的燃油(当时的执行标准是30ppm),其降低的空气污染程度就相当于3300多万辆机动车在公路上消失。目前,我国少数城市汽油硫含量少于50ppm,但多数在100ppm,而以柴油为燃料的则可能超过1000ppm。

  限制重工业排放,尽可能用清洁能源代替燃煤等污染能源。李彩亭说,燃煤是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虽然现在大部分燃煤都采用了脱硫脱硝的措施,以减少污染,但总排放量仍然较大,且燃烧时仍会产生烟尘。最好的方法是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取代燃煤。

  给城市留点空间,可减少污染物累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雾霾较严重,一定程度上与区域性污染分不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也指出,从卫星上看,很多区域的污染已经分不出谁是谁,连成片了,城镇化已把污染集中了。彭应登认为,应该控制城市化的速度,避免形成超大城市的格局,保证城内和城间绿化带,让污染物有缓冲的空间。

  “治理雾霾是一个系统、复杂和长期的过程,它不是三五年就能完成的,但或许也不用像英国伦敦那样治理二三十年。技术的进步,也许能让我们5~10年后,告别频发的、严重的雾霾。”李彩亭说。他提醒,大家平时也应有意识做些小改变如少吃一点烧烤,少做一点油炸,少开一天车。如果人人都行动,对改善环境的作用是很大的。

  雾霾天建议大家减少出行,出行时佩戴口罩,最好是n95口罩,但应注意持续时间别超30分钟。“上下班路上,我就会戴口罩。”中日友好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陈欣说,即便有些口罩难抵挡非常细小的可吸入颗粒物,但戴总比不戴强。通风要注意时间,不要在早晨和傍晚通风,严重的拥堵会加重空气污染;有条件的可安装空气净化器;最好避免室内吸烟和烧烤。此外,梨、荸荠、百合养肺,木耳、银耳可帮助清除消化道的灰尘,可适当多吃。

  (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