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02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军营探“花”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刘英,笔名刘银山。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自幼喜爱绘画和书法,先后师从龙国屏、邵仲节、李星武等名家。擅长写意山水、画风追求师法自然,尤爱牡丹,追求一味独到,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一次偶然,留意到空军第九工程总队食堂墙上悬挂的一幅《牡丹花开》。清香四溢、冠居群芳的牡丹,笔法简约,探骊得珠。泼墨出花朵弥漫时的沁溢和俯首轻吟的花语。我料想这定是经“衰年图变”的杰作吧,其作者应该是一位白发苍髯的老艺术家。后经介绍,这幅画的作者就是总队长曹定国将军的夫人刘英,儒静内沉,犹邻家阿姨,我一时愕然。

  散文家张晓风曾说过:生命是一场遇合。际遇是美,如不然,我们该怎样回顾这一生?

  国画与牡丹也应该是一场遇合。刘禹锡赞: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好画者皆喜牡丹,喜爱的心情漫过了花期,于是,将其放诸于宣纸,就是这样一种简单的心情吧,不仅成就了牡丹,也成就了喜爱牡丹的画者。

  如果牡丹、国画与军营是一场遇合,那该是有另一场情结的。国画家刘英,便恰逢了这样一种遇合,织造着这样一场情结……

  1981年在云南曲靖高山深处,低矮破旧的营房里,在可爱的工程兵的簇拥欢呼中,刘英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军嫂。自此之后,便注定与军营结下情缘。

  作为军人的妻子,知之虽不易,行之尤艰难。丈夫曹定国常年征战在高绝苦寒的环境里,飞鸿阻断,相思无尽。这个自己心爱的男人几乎用挑战极限的方式,兑现着一个军人的承诺与职责。但在家庭生活中,曹定国难有精力顾及。家庭角色里,刘英不但是妻子,母亲,更是女儿和儿子。在衣食无忧的家境中长大的她,是如何堪负其如此沉重的家务的,每每谈及此时,刘英的眼角都会莹起珠花,她该是把一个女人所有的力量都用绝了,才会只剩下湿润的眼球发泄吧。

  “军嫂”一词,在她的生活中承载了过于沉重的内容,在那些经营苦难的岁月中,刘英几乎把所有的精力献给了家庭,支持了部队。只有在劳烦琐碎的家务之后,深夜的萤灯之下,静静操起笔墨,回到自己的艺术世界里……

  军营生活如同酒瓯,酝酿着对过往时光的感触与艺术诉说。

  著名国画大师韩向阳说:“作为一名画家,要始终有一颗淡定的心,以一颗平常心面对一切磨难和不公,困难的经历才是人生的财富。困难越多,经验越丰富,生命才能越有深度。人生如此,书画创作也是如此。”

  30多年如一季,一心为求牡丹芳。刘英坚持每天勤奋刻苦地写字作画,后师从张大千的关门弟子龙国屏等人学习绘画技法,潜心钻研,结合个人感悟。逐渐形成了自己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娴雅安逸的艺术风格。

  风景,属于爱风景的人。刘英笑意盈盈、内敛笔触,守丹青之行。花即内心,借花传情。

  退休后,刘英的艺术心力更加丰盈绰约,心态更为沉静。泼墨不绝,佳作迭出。仅给地方、军内的画多达2000余幅。全都是无偿赠送,从未考虑个人得失。

  军营,是她汲取艺术养分的沃土,无数军人甘洒热血,绽放青春之花。她,爱花、画花;更懂花、护花。尤其画中倾注了对官兵的心血。她便选择这样一种回馈的方式,用她自己的话:“只要部队官兵和人民群众喜欢,为他们绘画是我一生的追求。”

  上世纪初,大声宣布“上帝死了”的那位尼采,早就提出,现代人摆脱精神危机的出路有两条。一条是走向艺术之乡,一条是走向认识之乡。刘英在寻找,找到了艺术和军营的精神家园。

  我想,在无止无境的艺术苍宇间,舍弃名利,人画合一,将人生诸味与百感融进丹青,与之同其浓淡,共其深浅,这就是“中得心源”的真正解义吧。

  而今,刘英正以化万壑为从容的笔触,把自己豁向茫茫心野,小写牡丹,大写人生。驻足军营,守望意象和艺术,在牡丹的增盈减瘦、繁复花叠中追求着画者的“图变”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