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明辉
据湘潭日报报道,2009年,湘潭市宝庆商会成立。这是湘潭成立的第一家异地商会,湘潭异地商会由此打开一道缺口。之后,浙江商会、福建商会等异地商会竞相成立。
商会内部维权、社会慈善救助,以及商业项目对接,资源整合,实现抱团发展……发展到今天,商会仍是政府和企业的沟通平台,却已不再拘泥于粗浅意义上的牵桥搭线,实现项目投资,而是以厚积薄发的姿态,渐渐渗入湘潭区域经济发展,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一大推动力。
目前,湘潭的商会,正竞相告别以会养会的阶段,进入以商招商、打造经济发展新图景的阶段。
前世与今生
湘潭商会茁壮成长
事实上,湘潭的商会发展历史由来已久。今年荣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关圣殿(又名北五省会馆,建造于清康熙年间),便是当时湘潭商会文化的集中呈现。
借助湘潭的商会历史渊源,吸纳地域优质资源,时至今日,湘潭的商会不断壮大,向商业的高远处挺进。
2009年9月26日,湘潭市宝庆商会摸着石头过河,在探索中得以成立,这为后来成立的异地商会提供了典范。“湘潭和邵阳的经济往来由来已久。坐落在窑湾老街的潭宝老汽车站,潭即“湘潭”,“宝”是“宝庆府”的简称,指现在的邵阳。”宝庆商会执行会长毛鹏飞介绍,交通便利通畅,经济往来密切,他们这群在湘潭谋发展的邵阳人,萌发成立湘潭异地商会的想法。
如今,宝庆商会已经走过4年风雨,已有会员单位300余家,涉及食品餐饮、机械电子等20多个行业。
紧跟宝庆商会的脚步,浙江商会、福建商会、衡阳商会等湘潭异地商会渐相成立,涌入湘潭异地商会的大阵容。今年9月28日,岳阳商会又在白石纪念馆成立。市民政局民间组织管理科负责人张建明介绍,至此,湘潭的异地商会阵容扩充到6个。
市商务联合会秘书长王双全介绍,商会分行业商会和异地商会,其中异地商会又分湘潭异地商会和异地湘潭商会。上述落地湘潭的异地商会,往往是异地人走到湘潭,归于湘潭异地商会一类。
与此同时,大量湘潭人也前往外地,寻求两城互动,实现经济共赢。王双全分析,随着湘潭异地商会的纷纷成立,在外的湘潭人,也不断萌发成立异地湘潭商会的想法。“目前,异地湘潭商会有4家,分别是上海湘沪促进会、深圳市湘潭商会、广东省湘潭商会和东莞市湘潭商会。”
政策的扶持,助推了商会的发展。2010 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湖南异地商会建设支持湘商发展的意见》,在全国第一个以省委省政府文件的形式支持地方商会组织打造品牌,有力推动了异地商会的发展。
2011年8月30日,湘潭也不甘其后,成立新的商会,即湘潭商务联合会。各商会由此寻得直接挂靠的组织。经过两年的发展,商务联合会目前有18家团体会员,新成立的电子商务协会、农产品流通协会也涵括在内。“这包括11家行业协会、3家异地湘潭商会、3家湘潭异地商会。”王双全说。
以商招商
寻求招商引资新模式
最初,商会起到行业约束作用。
“关圣殿中进北墙上的《棉花规例》、《北五省祀田碑记》、《重建春秋阁记》等石碑,不仅表现了当时人们诚信经商的精神,也是人们了解清代湘潭的社会经济活动的一块‘活化石’。” 湘潭地方史研究专家周磊介绍。
如今,商会的经济作用辐射更广,规范行业行为、维护会员合法权益,都是商会内部生发的潜在作用。与此同时,随着时代发展,商会必然寻求外围交流互动之路。
从湘潭的商会现状看,同区域的不同异地商会,不同区域的商会之间,正以商会为纽带和桥梁,贯穿政府和企业,整合资源,带来资金和项目,实现合作多赢。
一系列企业发展实况,见证了商会这一纽带作用。在浙江商会的引领下,湘潭莲城商业步行街、红叶窗帘城等相继打造。
而宝庆商会的会长张钜明,作为第一个在湘潭收购国企、投资专业市场的人,他以湖南邵东人的精明能干,成功收购湘潭老字号企业——龙牌酱油,由此支撑起湘潭这一经典的酱油品牌。
实业的背后,是一种应时而动的商会招商新模式。
“以会养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必须寻求以商招商的新模式。”浙江商会会长林宣军认为,光靠会费盘活会员单位,并不能实现商会对企业的服务,对企业发展于事无补。
浙江商会用行动践行了以商招商的投资模式。2012年12月,浙江商会策划推介湘潭系列活动,前往海南拜访海南省浙江商会和海口市温州商会,并以此为契机推介湘潭,现身说法宣传湘潭,推介湘潭招商项目,为湘潭招商引资探索出一条新路。
这种模式,便是典型的筑巢招商模式。只不过与别的招商渠道相比,商会和商会打交道,较之政府推介和企业自身宣传,更具有说服力。
可以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以商会为纽带和平台,实现以商招商,寻求经济共赢,可谓是商会经济的核心内容体现。同时,以商招商,无疑将创新湘潭招商模式。
从发展现状来看,以商招商,浙江商会在招商引资方面走在前列。另一些商会则正处于摸索阶段。湘潭市宝庆商会负责人介绍,目前,商会正在探索如何突破以会费养会的老传统,寻求实业兴会的新路。“我们准备整合在潭邵商的资源和财力,筹建宝庆置业集团,以经济实体为平台,形成总部经济来改变商会较为松散的组织框架。”
“商会经济”
有突破方能有发展
从2009年第一家异地商会宝庆商会成立,目前,湘潭的异地商会、行业商会不断成立,商会发展走出起步阶段,在不断摸索中逐步向发展阶段迈进。
商会会员企业融资难、商会大厦用地审批、相关政策保障等问题,一直横亘在商会发展的大道上。随着商会经济时代的来临,湘潭市各大商会该如何准备,扎根湘潭发展,实现转型、创新和改革突破?
“整体而言,有效探索商会发展之路,要善于吸收外界好的经验,实现突破式发展。”王双全介绍,行业类商会不同于异地商会,所经营的是同一商业领域,具有竞争性,因此,走产业集聚之路,便是发展商会经济的良策。
“做商会经济就是要做产业集聚,形成一条产业上下游相关的产业链。商会中的众企业活跃于各行各业,如果能通过商会将它们串联起来,这种经济行业微观上可以在商会内部实现供需互补,宏观上能串起强大的产业链。”王双全这样说。
产业集聚的背后,是市场的指挥棒作用。商会的发展,始终需以经济为纽带,以项目为基础,走市场化的道路。
事实上,各商会负责人早就嗅到了市场对商会发展的重要性。林宣军认为,全面实现经济共赢,是商会发展的关键。“遵循市场规定,能实现商会内部、商会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抱团发展。”
市民政局张建明认为,商会发展最主要的是整合资源,实现合作共赢。为积极引导在潭商人扎根湘潭,形成合力,更好地服务湘潭建设和发展,目前,浙江商会、福建商会、宝庆商会等商会正在寻求筹建商会大厦之路。
此外,做好有效服务,增强商会的能力建设,也是进一步促进商会整合资源,实现抱团发展的必经之路。
“光靠会员单位索取会费是不够的,我们还需加大服务,助推会员单位的发展。”王双全认为。
以浙江商会为例,它积极推动湘浙两地商贸物流的交流和合作。“我们将引进永康市五金科技城,创建中南地区最大的五金机电物流园,使其落户湘潭,并希望以此为载体,通过与阿里巴巴及菜鸟科技的对接,大力发展湘潭电子商务物流仓储中心,创建中南地区最大五金机电电子商务平台。”
林宣军同时认为,在发展商会内外能力的同时,打造“责任”“诚信”的商会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