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设备制造商中有这样一种说法:“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意思是说,进口产品虽好,但价格太高;国产产品性能质量有所不如,却价格便宜,最适合中国用户。
这在一定程度上令中国设备制造商避开了自身在品牌、技术等方面的劣势,抢占了大部分中低端市场。国外企业的战略与中国格格不入,正是由于这样导致战略的失败。这或许是中国机床业在金融危机时期仍保持平稳增长趋势的原因之一。然而,接下来的情形并不容乐观,在国外企业战略挫败的同时,国产数控机床却逆势而上,扮演了强大的角色,并且逐渐向高端前进。在国家产业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刺激下,我国重型机床市场异常火爆,为满足航空航天、发电设备、汽车灯重点领域对于超大零件的重点加工需求,企业纷纷上马重型项目,企图在重型市场分一杯羹,在这股热潮的背后,不免藏着暗礁。
事实上,造成企业这种跟风行为是因为一般机床在国内的销售利润较低,出口市场竞争更是激烈,国内的恶性竞争甚至蔓延到了海外市场。相关专业人士认为,这种恶性竞争的背后凸显的是行业供需矛盾的加剧。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国外对我国机械产品需求趋于平缓,加上国内大规模基建计划的投资带动,使得阶段性的产能过于充足,加剧了供需二者之间的矛盾。这就是所谓的暗礁。
国家集中力量搞基础设施建设,带动许多企业加大产能建设,如机床行业,使得许多原先不涉及重型机床领域的公司都纷纷涉足,期望能在本次基建计划中分一杯羹,但这么大规模的投资不可能年年都有。专业人士还表示,随着供需矛盾的加剧,企业为了求生存往往采取价格战的策略来表现,长此以往的结果,形成的恶性竞争,将造成企业之间的总体赢利水平普遍下降。盈利水平下降又导致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将不利于整体行业的健康发展。对此,国家有关部门可以建立相关的即时产业预警机制,尽早及时地对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进行调整。
(阿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