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延迟退休惹争议 “双轨制”有望被取消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程橙 报道

  

  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三次会议全体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涵盖15个领域以及60个具体任务。其中,社会保障制度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之一。关于社保改革,《决定》就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保预算制度等多个方面都制定了相关改革措施,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关于社保改革的具体内容,在《决定》中体现为: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确保参保人权益,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坚持精算平衡原则。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建立健全合理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加快健全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经办服务体系。健全符合国情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立公开规范的住房公积金制度,改进住房公积金提取、使用、监管机制。

  《决定》提出,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所涉及的诸多方面中,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基本养老金全国统筹、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等方面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而公众对此的争议之声也相对较多。

  

  延迟退休年龄

  

  《决定》中提出的,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之一。事实上,延迟退休的政策在2008年就已经被提出来了,但是引来了较大的争议,有支持者,亦不乏反对者。

  目前,我国老龄化正处于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人均寿命逐渐提高,健康状况也越来越得到改善,基于此,专家称,延迟退休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据了解,目前我国老年人口的数量庞大,今年将有可能达到2.0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4.8%左右,而到2034年,我国老龄人口将占比22.8%。这些数字,显示出人均寿命正在不断延长,那么寿命延长,相应的工作时间也应该延长,如此才能有效地维护代际公平。

  同时也意味着,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快,我国的适龄劳动力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少,劳动力缺口将增大。而延迟退休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这个缺口,因此,延迟退休已然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另据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显示,中国城镇基础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额2011年达2.22万亿元,这意味着如果不作调整,养老金账户将越来越入不敷出。而且,据相关人士估算,退休年龄延迟一年,养老统筹基金有望增长40亿元,并且可减少160亿元的支出,这对缓解资金缺口有一定作用。

  此外,对退休延迟政策提出反对声音的一方认为,在该退休的年龄不能退休,不能领取社保,相反还要上班并交纳社保,无疑将有可能增加家庭负担,这让他们无法理解。而且,现在社保呈现出的空账、资金缺口等问题,不能让群众百姓来填补。

  对此,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任浩宁曾表示,延迟退休年限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算是一个“以毒攻毒”的策略,社保亏空只能通过非常规手段逐渐填补。

  延迟退休将加重年轻人的就业压力,这是非议的另一原因。可以看到,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巨大,很多年轻的大学毕业生走出学校的大门却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如若延迟退休,工作岗位的数量则更少,显然会加大就业压力。

  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离退休人员在600万至700万人左右,而延迟退休年龄就将使同样数量的就业人员面临失业的境地。生活压力和就业压力可想而知。

  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争议从一开始提出到现在都一直存在,而且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或将继续存在。那么,推行此政策就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的事情很难做成功。可以看到,《决定》中提出的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制定是渐进式的,根据我国的国情来一步一步推进延迟退休政策的进行,这符合现阶段的现实情况。

  人力社保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指出,渐进式延迟退休是指将来制定有关延迟退休的政策将采取小步慢走的方式,逐步缓慢地延长退休年龄,这将减小退休政策调整所带来的影响。

  这样的渐进式的推行方法也是其他国家和地区普遍选择的方式。据了解,日本和美国的延迟退休年龄政策通过了三四十年来过渡,而我国的延迟退休政策也将面临长时间的过渡期。

  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这是退休政策推行的折中办法。既尽可能地减少了延迟退休年龄给社会、就业和相关人员带来的冲击,也适应了老龄化加快所形成的新的发展趋势,补充了劳动力缺口。

  总之,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还在研究制定的阶段,专家预测,在短期内,具体的政策还不会出台。但是,也可以看到,延迟退休年龄已经是势在必行的,是已经提上了日程的重要改革之一。

  不过,据报道,CCVI中国价值指数研究院崔新生则表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渐进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只是一出“缓兵之计”,未来还需要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在养老保障方面需要建立多层次的体系。

  

  推进事业单位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这将深化促进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可以看到,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化,并且表现出了一些矛盾和问题。

  此前,有网友提出“国家公职人员不用缴纳养老金和医保”、“养老金双轨制不公平”等方面的问题,并表示这样的现象对劳动者是不公平的。

  养老金“双轨制”是指不同用工作性质的人员采取不同的退休养老金制度。目前我国实行的就是养老金“双轨制”的退休制度:企业职工实行由企业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的“缴费型”统筹制度;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退休金则由国家财政统一发放。

  同样是工作,但因为工作的性质差异,二者在缴纳养老金和领取养老金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养老金“双轨制”是经济转型留下的产物,随着此制度的运行和社会的发展,它所造成的社会不公平以及对社会就业平衡和人才合理流动的严重影响逐渐突出,改革已经显得极为迫切。

  这种“双轨制”导致企业退休职工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在养老金收入上的的不平衡,势必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因此,不少专家都表示,取消“双轨制”、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亟需的。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不打破“双轨制”,社保改革很难向前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认为,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应当实行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双轨制”应该取消。

  值得注意的是,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并不是现在才提出的,早在2008年,国家就在广东等省实行过试点改革,但是收效甚微,改革陷入困境。在去年的两会上,对取消养老金“双轨制”引起热议,且呼声较高。而今,中央再次提出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应吸取过去的教训,借鉴经验,多方面考虑,妥善推进改革。

  可以看到,《决定》中所涉及的社保改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平和可持续。养老金“双轨制”的运行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加重社会的不公平,让机关事业单位以外的退休人员越来越感到强烈的不满。

  而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就是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是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一步。对此,金维刚也曾表示,此次改革体现了中央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坚强决心,这将有利于增强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和适应流动性,并促进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反映强烈的“双轨制”问题。

  改革覆盖面广

  

  社会保障是国家抵御社会风险和保障公民基本生活安全的制度体系,是国家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承担风险能力的必要举措。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我国的社保体系发展还不完善,出现了种种问题和矛盾。

  《决定》对社会保障中出现的多方面问题都有涉及,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意见,除了延迟退休以及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外,涵盖范围十分广泛。

  由于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因为缴纳员工的社保费用而增加了财政负担,使得许多企业的经营和发展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和限制。对此,《决定》提出要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

  其次,因为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差异明显,各地的社保政策并不统一,无论是待遇还是社保缴纳的费用都不尽相同,这就影响了养老保险的社会公平性。于是,实现基础养老金统筹也被提上改革日程。

  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快,以及农村留守儿童的日益增多,对老年人和留守儿童的保障措施也亟需建立,这是改革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此,《决定》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

  此外,健全社会保障财政投入制度,完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也被纳入改革中。《决定》提出,要加强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和监督,推进基金市场化、多元化投资运营。制定实施免税、延期征税等优惠政策,加快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保险,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对于维护社会公平、保障民生等都有重要的意义。此次的社保改革涵盖范围较为广泛,对民众所关注的各类问题也都有涉及,改革的具体措施和作用都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