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12日晚间公布。专设机构统筹改革,首提国家治理现代化,首次强调市场决定性作用……因释放诸多改革信号,这份约5000字的文件备受关注。(11月13日《新京报》)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得到了百姓的热烈关注,全会公报甫一发布,马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情“围观”,并且纷纷根据自身所从事的行业、岗位、阶层,积极从公报中寻找热点和亮点。公众的这种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所谓的“热点”和“亮点”,在公众的心里实际上也是“盼点”“期待点”“希望点”。
但是在笔者看来,百姓眼里的“热点”和“亮点”所在,对于改革的决策者和推动者来说,也正是“难点”所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从来就没有停止改革的步伐,从来没有说过要安于现状,不再继续改革,但是一些问题之所以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长期存在,直至成为了当前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正是因为之前的改革没有真正触及问题的根本,也就没有真正解决问题。而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好给在“改革”基础上的“再改革”或者说“深化改革”提供了一个契机。而“深化改革”的重点,正是现在的所谓“热点”和“难点”。
“难点”难在哪里?首先难在改变传统思维,统一思想认识上。举个例子说,公报明确提出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具体举措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等等。以长远眼光来看,这当然是符合农民根本利益的,但在很多把土地作为最大依赖和最后依靠的传统农民看来,这似乎又是一些地方以城市户口换农民土地的“翻版”,是对自己祖辈赖以谋生的土地的一种“剥夺”。因此,要想政策得以顺利推广,首先要通过积极的宣传和引导,统一思想和认识,让被改革者看到改革者的诚意和善意。
另外一个难点,就在于破除改革的阻力,尤其是来源于社会既得利益者的阻力。比如说关于市场经济的地位问题,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的提法是“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而到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则三次提到要加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市场的地位无疑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但是具体到市场改革过程中,就势必会触及到一些利益群体,利益集团或者是政府部门的现实利益。比如既然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那么一些领域和行业的垄断就必须被打破,则垄断企业就可能成为改革的阻力;比如说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就意味着要改革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简政放权,则一些部门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也会成为改革的阻力。
由此可见,“改革”是公报的第一关键词,但要推动“改革”,则需要改革的决策者和推动者拿出更大的勇气、魄力和智慧,才能真正把“难点”变成百姓眼里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