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0日 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幸福的慎行者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走近史丹利百得中国区总经理万江

  ■ 廖玉锦

  

  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略带一点北京口音,有时候也会用上几个英文单词、几句英语俚语。强调语气时多用重叠词,如“非常非常”、“很多很多”。当表述不够清楚的时候,会试着把话语再重新组织一遍。对话中,会字斟句酌,会不停思考,也会笑。因为就职史丹利百得,他离开从小生长的北京,举家南迁。这个被他誉为“里程碑”似的变化,却带给他更多的成就感。他在秉承“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格调生活”的人生格言时,直言自己满足且幸福。

  记者:您在2009年进入史丹利百得,是两者互相吸引的结果吗?

  万江:有很多东西叫做“机缘巧合”。话说起来,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过程,我们叫做secret story。2008年我自己需要做一些调整(于是从丹纳赫中国区离职),刚好史丹利有职位的空缺,由于之前接触的人和事,我便加入了史丹利百得。所以我说,这基本上是一个机缘巧合。

  记者:您之前相继效力于JDpower和丹纳赫传动,是独独钟情于大型跨国公司吗?

  万江:首先你可以看到,我所有的职业生涯基本上都是在美资公司,总体来说,我觉得美资公司跟中国或者欧洲的公司,有很大不同。无论是管理风格还是管理体系,都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不断去学习的地方。所以经历过这几家不同的美资公司,我都觉得,无论经历过哪一个人生职业发展的阶段,我都能够学到很多不同的东西。这样对我整个人生经历的丰富,以及整个的职业生涯,都能够给给予很多的帮助。另外,可能个人的工作节奏以及生活习惯,逐步适应了这种美国大型跨国企业的工作方式,所以我还是选择了美资跨国公司。

  记者:在进入史丹利百得之前,您对整个五金工具行业了解多少?

  万江:基本上可以说没有了解。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尤其作为一个公司最高层的职业经理人,跟其他的业务或者支持部门是不太一样的——进入某一个公司,一定要对某一个公司所从事的行业非常了解。

  记者:从近几年的动态来看,我们发现史丹利百得非常重视渠道的建设。这方面您能跟我们谈一下吗?

  万江:我觉得,哪个品牌拥有了渠道,哪个品牌就拥有了中国市场。尤其对于中国的工具行业来说,它的业务模式非常特殊,基本上都要靠经销渠道去覆盖市场(甭管是传统渠道还是现代渠道),这是由整个工具行业特色所决定的。但是我们也看到,中国的工具行业以及这种传统渠道每天都在进行演变,在今后几年,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实体或公司去尝试不同的渠道模式。就整个工具渠道来讲,相对比较纷繁复杂,没有经过一个整合的过程。如果你去看欧美等成熟国家的市场,工具的渠道都是经过整合过的,所以这个历史也将会在中国上演。那么,具体的哪一个分销模式、哪一种渠道模式将会更加契合中国市场,目前来说,不同的公司都在做不同的尝试,我们也非常乐于这种尝试,关注渠道的演变过程。

  记者:作为工具市场上的NO.1,国内企业希望听到史丹利百得的一些声音。您认为未来几年,中国的工具行业增长点集中在哪几块?

  万江:我觉得,随着工业和汽保这种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真正的市场需求还没有出现爆发。就整个市场的需求来说,它和目前工业、汽保的发展水平并不完全匹配,相对来说有一点滞后。那么我们看到,随着中国工业和汽保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包括整个人工成本的迅速增加,对设备以及技术的升级改造需求也在快速的增加。无论是高端手工具也好,电动工具也好,都存在着非常巨大的市场需求。目前为止,这一块的市场需求并没有真正的爆发出来。我想在今后的3-5年内,甭管是高端手工具也好,高性价比的电动工具也好,包括物流存储也好,都将会迎来一个爆发式增长的时期。对于中国的工具行业来讲,目前处于产业升级和整体渠道布局的阶段。谁在这个阶段把握好机会,在中国布好局,谁就能够在今后的两到三年得到更多的收获。所以就整个行业来讲,我认为会迎来一个快速整合和升级的过程。

  记者:对于当下出现的员工荒、人民币升值等现象,您怎样看待它们对国内五金企业的影响?

  万江:我觉得是这样,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竞争越来越激烈,最后什么样的企业能够生存下来,必须要有核心竞争力。这个核心竞争力反映在几个方面,第一,品牌是否具备号召力;第二,在市场是不是拥有覆盖足够广泛的渠道;第三,对于企业来说,效率、成本是否有足够的竞争力。如果一个企业,完全倚靠规模化生产,靠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去占领市场,而忽略了由于成本的提高需要不断改善成本结构,一旦在市场需求遇到问题的时候,这种企业便会出现裸泳的状况。所以我觉得这是我们国内企业在今后几年,真正需要特别去关注的问题。

  记者:之前看到有采访说,史丹利百得的“万江时代”到来了。您怎样看待这种说法?与“夏岱时代”在策略方面有什么转变?

  万江:(笑),什么叫“万江时代”。从策略来讲,史丹利百得在中国的策略从来没有改变过,这是第一点我要强调的。我想,任何一个公司在不同的阶段,都需要做不同的事情。夏总身处史丹利的那个阶段,他做了他应该做的对的事情。那么,我相信现在在我这个阶段,也做了我认为应该做的和对的事情。我想,这才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全球性跨国公司,它不会是因为一个人、两个人的变化而影响到它整个体系的变化。

  记者:那么行业内外有没有特别敬佩的人,或者特别信服的一种说法,类似于座右铭?

  万江:我觉得是这样,如果你抱着一种很谦虚的态度去接触世界,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团队,都有你可以真正的去学到的地方,或者可以学到的,从别的人身上学到的地方。哪怕是你的司机,或者简单来讲,你家阿姨,如果你仔细地去观察,仔细地去聆听,都有可以学习的地方。对我来说,我认为一定要抱着很谦逊的态度,不断地、与时俱进地去学习新的东西。而且这种学习不是职业生涯的一段,而是贯穿整个生活和事业的始终,就看我们能否把我们的眼睛打开,让我们的心打开。

  记者:20、30年之后,怎样评价自己在史丹利百得的这段经历,有什么特别的感悟?

  万江:我觉得在史丹利百得的经历,会成为我整个人生或者事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阶段,也是人生其中的一个里程碑。甭管是从职业发展来说,还是我个人的生活轨迹来说,史丹利百得的工作让我做了一个很大的改变,或者说是发展。我从小在北京长大,从来没有(长时间)离开过北京,为了加入史丹利百得,我举家南迁。在加入史丹利百得的第一年,也是搬家、同时有了小孩的这样一个过程。所以说我的事业、生活、家庭,在加入史丹利百得的时候,都是一个里程碑似的变化。有很多的挑战,但是我觉得,总体来说,这种成就感和幸福感要大于这种挑战。而且我个人的性格特点,也愿意去接受各种各样不同的挑战。如果在一个企业呆到一定程度,觉得没有什么挑战的时候,基本上也是我要选择离开的时候。所以,我也非常感谢史丹利百得给我这样的一个机会。目前来说,在史丹利百得,我还有很多的挑战需要去接手。

  记者:在外界看来,可以说您“功成名就”。那么,能否给现在的年轻人一些工作生活方面的建议和意见?

  万江:记得当时我加入史丹利百得的第一天,很多同事问我,你这么年轻,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一个位置?我说,其实,你愿意有所付出,才能够有所回报。所以第一个,我想与所有希望能够成功的年轻人分享一下个人心得——要想成功,必须要有所付出。那么,这是第一点。第二点的话,我觉得,一定要有一个谦逊的、与时俱进的态度。不管在什么地方,哪怕是一个很小的企业,哪怕是一个只有两个人的公司,都可以学到东西,就看你是不是愿意去学这些东西。